残疾预防小课堂智力精神残疾的预防残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2-6-16 15:49:02   点击数:
  

智力残疾的预防

作者:医院康复医学科

一、智力残疾概述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智力残疾者有包括沟通、自我照顾、生活自理、人际技巧等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会对会对其生活、学业、工作造成重大影响,存在智力残疾的儿童和青少年正常发育成长会受到影响。

除了智力残疾,智力残疾常常还可能合并其他神经疾病,如:

行为障碍:包括类似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注意力障碍、呆板行为、无法融入社交活动、重复性动作、嗜食癖、自伤、拔头发等异常行为。

感觉异常:视、听、认知、阅读等困难,不能通过感知觉去探索和认识世界,存在学习困难和思维局限。

运动异常:肢体僵硬、关节挛缩、走路时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舞蹈症、大小便控制失禁等。

精神行为异常:常见于轻度与中度智力残疾者,发病多见于学龄后及青春期前后,可并发各种形式精神行为异常,多不典型。包括:精神分裂症、情绪疾病、神经质、人格违常、自闭症、多动症、呆板、重复动作、冲动、注意力不良、发脾气、依赖、嗜食症等。

各个相关症状出现频率与轻重不同,有时会合并出现多种问题,特别是重度及极重度智力残疾者。

智力残疾的影响:

(1)学习困难:智力残疾者因智商低下,没有较好的学习知识泛化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欠佳、同时记忆力和注意力等有一定损害,导致其无法有效的参与学习,思维方式主要为具体形象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形象进行记忆,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缺乏分析、综合、抽象的概括能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来学习;

(2)语言障碍:智力残疾者智力障碍儿童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均有不同度的障碍,表现为对抽象的词汇理解相对困难、语音发展的过程比较缓慢及对语境的理解会有偏差,常会出现答非所问和话题经常转移等现象;

(3)社交障碍:因存在语言障碍,同时由于智力限制,不能很好的理解更多的社交规则和识别一些心理情绪方面的沟通内容而无法进行更丰富多层面的社交沟通

(4)工作生活受限:智力残疾者往往需要特定的康复训练和学习教育才能够实现生活自理,自我照料,因其各方面能力低于正常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受到限制,也无法参与较高难度的工作。

(5)安全问题:智力残疾者因思维局限,往往无法准确分辨一些有危险的事件,易上当受骗,他们没有恐惧感,在面临危险时不会自觉躲避;

二、智力残疾形成的原因?

导致智力残疾的原因十分复杂,而其中由于生命早期多种因素会导致智力损害,形成智力残疾。其中多种疾病可导致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智能低下及适应性行为异常,常见病因有以下这些:

(一)按照影响因素作用时间

(1)产前因素:遗传性疾病(如近亲结婚、代谢性疾病等);药物影响:母亲孕期用药史;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等);母亲内分泌异常;母孕期情绪压抑或有重大精神创伤;母孕期饮酒吸烟等;

(2)产时因素:新生儿窒息、羊水呛咳、母亲体质虚弱、分娩时间过长等;

(3)产后因素:新生儿溶血导致高胆红素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营养不良等;

(二)按照影响因素作用时间

(1)中毒及感染

(2)脑部机械性损伤和缺氧

(3)代谢、营养和内分泌疾患

(4)脑的先天性发育畸形

(5)遗传

(6)社会心理因素等

三、早识别、早诊断、早康复

智力残疾儿童多数是有以上的一些高危因素,他们早期可能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或单纯的语言、运动发育落后等,家长应密切观察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婴幼儿的发育表现,定期做儿保,发现异常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和评估,以明确诊断后及早进行干预,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一)如果婴幼儿出现以下多项行为表现,应及早到专业机构做智力残疾筛查:

(1)出生10~16周后仍不出现社会性微笑(对抚育者表现出的交往性微笑),对声音缺乏反应,不注意别人说话。

(2)吸吮能力差,咀嚼晚,喂养困难,吃固体食物时容易出现吞咽障碍和呕吐。

(3)哭声尖锐,或呈尖叫、哭声无力,缺乏音调变化。

(4)视觉功能发育不佳,不注意注视周围人和事物,缺乏双眼追视物体的活动。

(5)8个月后仍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tjsjb/23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