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敢去看心理医生
生
活
不
易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也许你也经常emo吧?不知道当你遇到压力或焦虑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会如何进行调节呢?或许你会选择忍气吞声,或许你会选择和亲朋好友去倾诉,或许你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调节方法,不过不知道当你情绪极度压抑的时候会不会选择去看心理医生呢?(当然我真得很希望你不会经历过这个情况)反正我是不会,不是因为费用问题,就是觉得医院的话就容易被身边人议论。
压
力
太
大
近期压力很大,工作上刚处理好这个,另一个任务又到来了,学习上也是如此。即便自己的压力很大,内心很崩溃,但在外人面前还是要挤出笑容,装作若无其事,但事实上自己很清楚自己很抑郁。小时候老师曾说:“有病就要去看医生。”医院挂一个号,让医生诊断诊断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患病了,可下一秒我就会却步——万一我真的有病了身边的同学会不会孤立我,背地里议论我呢?算了还是不去看医生了吧……
你知道吗?据估算,在10-19岁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其中有高达万名是15-19岁的青少年!不过,可能还有更多的同学像我一样不敢去看医生,成为了“疑似未确诊的患病者”。导致其关键原因就是心理健康的污名化!他人会对这类有“污点”的个体戴上有色眼镜,更倾向于用一些不好的特征来定义这类群体。往小了说,可能是给他人贴上“小胖墩”“小眼镜”等标签;往大了说,可能是觉得精神病患者是会咬人的疯子。像这种贴负性标签的过程就是污名化。可事实上我们知道,他们是最有潜力股的;他们也是有行为能力和理性的。
很多年前听说哪里爆发手足口病了就非常恐慌,前几年刚听说新冠疫情的时候也闹得人心惶惶,但渐渐地有了系统的了解认识与治疗方法后就不再那么恐惧了。仔细想想,心理疾病不也是如此嘛?现在的医学已经可以让我们对疾病有系统的了解与认识,也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所以,把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普通疾病一样对待,形成一种公开而健康的社会氛围,让社会达到普遍的心理认同。
“你就是想太多了。”不知道你听没听过这种话,在你需要帮助时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但这七个字让我们选择了退缩。“多希望有人能够理解我”是大多数人的心声,可见,共情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可以的话,从室友开始吧,尝试听听Ta们的心声,不做任何评价,试着换位思考。
后
面
的
话
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爱的,全社会会一起为消除心理健康污名化贡献一份力量。我们也要从不敢寻求帮助到敢于寻求帮助,从敢于寻求帮助到心理健康常态化。希望你不去看心理医生,但如果真的有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不怯于看心理医生。
送正在看这篇“心旷神怡”的你一首歌吧,将受伤的人们温柔地包容起来。
还记得上次的心旷神怡
你有“社交恐惧症”吗?有好心的学姐联系到我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社交恐惧症的量表,以便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自己。
[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年世界儿童状况
[2]Goffman,E.().Stigma:Notesonthemanagementofspoiledidentity.SimonandSchuster.
文案|心理部陈时
排版|媒体中心李嫒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