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应该"思维,尤其是经常喜欢说“应该“的人。
比如有人说,父母就应该爱孩子,孩子长大就应该孝顺父母,凡是不符合这些规则的,就是有问题。有应该思维的人,当外界的事物不符合他们内在固定规则和模式,就会非常愤怒。
我在咨询和教练中遇到很多这样的客户,当周围人的行为不按照她们的内心设想的进行,她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是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应该的,社会规条也是人制定的,由人来遵守的,但这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人也不同。
活在当下,顺势就好。少了应该,就少了判断,多了灵活和宽容。应该好好学习,应该好好工作,应该……哈哈哈,所以活得好累啊!
自我资格感
有客户老是进入公司很小,开了很久,但老员工没几个,工作起来特别累的。
客户说我觉得我就像自己给自己铺路,我当前只能一个个石子铺,还是硌脚的石子,走在上面走很痛。只有经过这些石子路我才能进入到大海边,享受海风,沙滩。
我说你不一定得铺石子路,你可以换成直接修马路,自己骑着自行车或者开着跑车去海边。你的石子路背后是你不值得的信念,资格感不足。
你不值得走得顺利,不值得轻松愉悦,你只有受了各种苦难才能达到幸福快乐。但其实没必要,你生下来就值得轻松愉悦,幸福快乐,好事都来。你不需要做啥,就是值得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满满的资格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一种资格感不高的表现。你看很多人做得很好,也没吃多少苦啊。
年龄带来的思维差异
一个客户今年到深圳发展,她说在那里租房,房东都要看年龄,不租给40岁以上的人。
她前面的那个房客就是到了40岁,房东不再续租了,理由是40岁以上想法有差异,沟通起来困难。深圳真是爱年轻人呢,听说过就业有年龄歧视的,还没听说租房也有年龄歧视的。可能还有更多的年龄歧视都是我们不知道的。
人的思维不能说只是和年龄有关,更多和个人有关,不是所有人到了40岁就难以沟通。
去深圳打拼的人,我想多数人还是相对思维开放的。也许等这些不愿意租房给40岁的房东们自己到了40岁就知道啦。
我们就是人生的编剧,导演,演员
一位年度教练客户进行第四次教练,她说真是很神奇,她年前教练时想象的画面,现在正在践行。她就像自己人生的编剧,把剧本写好,然后自己做导演,再做演员。
哈哈,可不就是这样吗?人的创造就是内在有个画面,然后外面把它创造出来。而这个内在画面更多是由你的潜意识创造,但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不断改变的。
我人生重要的决策,都是提前几年或者一段时间先在内在形成一个画面,然后去实现它,这也是我喜欢被教练的原因,让我有更多空间去创造新的画面。内在创造后,向外执行就可以了。
不要因为害怕围攻而不发声
咨询的一个律师客户,她有很好的写作才能,但她写完从来不发出来。我说你多写写,以后出本书多好啊!她说不行啊,我很怕出名的。
一出名,别人就对你说的话挑剔,或者去搜你老底啥的。原来很多人不出名,是恐惧出名,不是没能力出名。名人看起来风光,但是稍有不慎说了点有争议的话,就被网络围攻啊,压力很大呢。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你永远无法控制别人怎么说,你能控制的是自己说啥以及当别人对你围攻时你采取什么态度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不要害怕别人围攻就不发声了。
男性的压力
在金融行业一直工作的客户,他说自己从小到大,大的决策都是父母来决定,他负责执行就好了。
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父母寄予了他太多期待,学习金融,进入金融行业都是父母的决策。
我说感觉你父母并没有真正“看见“你,而更多是当一个社会功能来看——男孩就要为父母争光,为家族争光,你本人是什么样的,想做什么并不重要。
很多男性,尤其是长子长孙,或者独子长孙,家里有家业要继承的,那都是背负了太多的期待。
在这样重重的期待下,他们背负的更多是责任,很难去选择自己的人生的。同时更大的压力,如何超越父辈。有的人终身在父辈的光环下走不出来。
正向思维与负向思维
一位客户说,当她想做一件事时,首先就会想到最坏的可能性,还没做呢,就被吓着了。这样的思维模式让她失去很多机会,职场一直原地踏步。
如果能从这种思维中跳出,转换成积极的思维:试一下,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那职场和人生都不一样。这些年咨询发现那些职场发展一般的人,和能力关系并不大,更多是和思维有关。
负向,狭窄,消极的思维限制了潜能。而职场发展好的人更具备正向,开阔的思维,即使他们能力并不突出,也会获得很好的机会。人们总是喜欢和具有正向思维的人同事。
学习就一定要报班吗?在和客户制定后期计划时,列出要提升的技能,她立即问是不是要报班去学。看来都惯性思维了,一听到学啥就是报班。
真没有必要,现在资源这么丰富,在网上自学。比如运营学习,抖音上一搜一堆,自己实践,遇到问题再搜集新的资料。
带着问题去学,效果更好。如果想去报班,建议去参加体验式的,让你在其中充分体验,与自己的感觉链接起来。其他知识型、技能型的网上自学就可以了。
暖男与集体意识
一个年度教练客户,他是典型的暖男,非常看重家庭,辞职在家带2个女儿。而且他对孩子的期待是快乐成长,不是成为学霸,走成功之路。
我感叹你这样的男性不多啊,暖男在单一要求男性赚钱成功的主流价值中压力很大的。他说自己也背负了极大的压力,来自以前的同学,同事,还有家人。尽管他不工作也依然能够通过投资赚钱,家人还是要他回去上班。但是以前的工作他不喜欢啊。
现在不仅女性压力大,男性压力更大。当一个男性不用为赚钱养家发愁,依然还是不能做主。我说你的意识是高于集体主流意识,去重新建立新的朋友圈。但是未来像他这样的男性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趋势呢。
女人要不要生孩子?
一位第二次咨询怀孕的客户,我说很神奇,见证你怀孕啊。她说第一次咨询时就怀孕了,她只是不知道。
而她马上要生孩子了,90后她说其实自己并不想要孩子,是被丈夫和家人催的,自己很焦虑。怪不得怀孕几个月都不知道呢。
我说其实生不生孩子真不是女性能决定的。丈夫,公婆,自己父母和亲人,周围人的眼光,传统文化,社会要求,本能和年老的恐惧,这些都是关卡。很多人基本在前3道就沦陷了。
而我见到选择不生的女性,基本在交朋友前就明确说明不要孩子了,或者自己比较强,经济和心理独立,或者老公和自己一条战线。
移民二代面临的挑战
做美国移民二代的咨询,这个群体不仅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和中国文化影响,(比如从小和父母分开,在爷爷奶奶家长大,以及在就业上单纯追求一技之长。)还要面临移民后美国文化上对其的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被歧视。
我咨询的美国移民二代客户,多是从中国南方移民,她们的父辈在美国主要是做生意的,比如餐厅,外贸,商店。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继承自己的生意或者做个有技术专长的,最好是理工科的,这样有保障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有个客户文科很好,但是要去学理科,去证明自己可以用技术养活自己。移民二代既需要处理父辈的期待和自身的喜爱,也要融入和父辈不一样的工作环境,以及在不同文化间的转换,非常有挑战。
01王虹老师火把生涯?创始人
中国职业规划师,资深职业规划咨询导师
职业规划类书籍《觉醒》作者
作为国内职业规划的先行者,从年开始从事职业规划咨询,在近10年的职业咨询中累计咨询近千个案,具有丰富的职业咨询实战经验。
王虹老师在从事职业规划咨询的过程中,不断勇敢地探索,对心理学,原生家庭以及个人成长、亲密关系都有深入研究,咨询功底深厚,对职业问题的剖析全面而深入。咨询尤其擅长职场中高端人士、各类女性群体、留学生、海外华人,客户遍及中国各个省份以及中国香港,英国,美国,新西兰。
王虹老师至今已经旅行16国,跨越5大洲,并参加18个月海外志愿者项目,在美国工作1年,在非洲马拉维工作6个月,成为在美参加此项目的第一位中国人。
年9月开设职业规划实战案例督导班,培养实战型职业规划师;
年10月建立国内首家女性职业成长平台,目前在线多位女性;
年6月建立女性年度职业成长南丁班,两期累计学员+位;
年8月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团,有5位咨询师;
年12月推出职业规划新书《觉醒:把人生设计成你想要的样子》;
年1月创立火把咨询师俱乐部,旨在为国内职业规划咨询师提供沟通平台;
年3月开设职业规划师咨询实战班(基础班),致力于培养新手咨询师。
02《觉醒》《觉醒:把人生设计成你想要的样子》融合了王虹老师9年咨询经验和丰富人生经历,从多角度解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规划案例。
本书以个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稳定”“跨界发展”“热门行业”“兴趣”“原生家庭”“35岁现象”“职场天花板”“我的职场我做主”等热门议题,让我们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王虹老师希望通过此书,使人们不断地探索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将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请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