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威你还说你不会武功
只要是人,就会有情绪,很多时候会不安、愤怒、悲伤,情绪堆积的过多,就会慢慢抑郁,
有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是不对的,但还是无力调节,
这种时候看一下这本情绪宝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吧,从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也许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是英国的一本心理入门级别的科普读物,里面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是用动物名字来指代的,更加轻松易读,不会有什么阅读门槛。
故事的人设取自英国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柳林风声》。
其实这本书已经在英国出版了二十多年,能够畅销多年自然有它的原因。
蛤蟆先生,也就是这本书的主角,原本爱笑爱闹,每天都挺开心的,
但是最近陷入情绪的怪坑无法自拔,郁郁寡欢再也没法开心的笑了,什么都不想做。
身边的朋友们看到蛤蟆这个样子,就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苍鹭谈谈看,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咨询开始了。
01讨好与逃避
蛤蟆平时看着开朗活泼,在朋友面前也乐于充当小丑一样的角色,很多事情养成了习惯,习惯了看人眼色与讨好。
别人问他现在感觉怎么样,也习惯了用“挺好的”来回答,不代表任何的感受只是礼貌回答,
时间久了甚至连自己内心感受都不清楚了,毕竟那不重要。
蛤蟆也习惯了遇到事情听从别人的建议,想着与其自己冲动决定,不如一味依赖别人,这样责任就从肩头卸下了。
但是所谓的长大成人,意味着独立,放弃依赖他人。
别人纵使千般好,但是没人能替你做出所有决定,也没人能为你承担后果。
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这才是成年人最基本的做法。
02儿童自我状态
童年经历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
在生活中,不管是父母、领导、同事或是朋友,你身边中总会有这样的人,永远喜欢批评他人。
被责骂批评之后,我们的情绪都不会太好,会愤怒、悲伤、恐惧,情绪归于一个最简单的儿童自我状态。
快乐或是悲伤,本应是与生俱来的情感,但是童年的经历,父母的教育方式会让我们的情绪输出有所变化。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一个严父,也可以说是仁慈的独裁者,
教育方式严厉甚至在蛤蟆的记忆中父亲从没抱过他,在父亲面前的母亲,对蛤蟆的温柔也有所缩减。
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蛤蟆从小习惯了顺从,遇到什么事只要是父亲不同意的,蛤蟆第一时间就会反省自己,道歉,并且按照父亲的想法去做。
只有顺从父亲的想法,父亲才会给予肯定,其实这种做法无异于情感PUA。
渐渐地,蛤蟆养成了对父母的依赖,对身边的人依赖,甚至觉得自己一个人什么也做不好。
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03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人,也会让孩子不由自主的模仿他们的行为。
很多人的身上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很容易变得喜欢批评教育别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尤其是挑剔型父母行为,会喜欢挑剔每个人,甚至是自己,
像是一个法官一样,喜欢谴责或是控诉,有的时候还会针对自己,久而久之会困在坏情绪中无法自拔。
04成长与成熟
在苍鹭对蛤蟆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咨询之后,蛤蟆才意识到,是童年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导致自己经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偶尔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虽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在人生做每个选择的时候还是会被家庭影响。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困于过去,而是带着人生中每一段的经历和遗憾,继续走下去。
从依赖到对抗依赖再到独立,学会理性行事,
学会自我接纳并且求同存异地接纳别人,才是真正的成熟。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
所谓的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要求,打破从童年时延续下来的因果循环,打破从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人的内心经常会进行各种战斗,但不要被情绪裹挟,而是负起责任,坚强且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人生。
十次咨询结束了,蛤蟆先生的情绪分数也提高到了9分,和过去告别了,迎来了新生。
这是一位蛤蟆先生的心灵成长史,
作为心理学的入门书,让我们轻松掌握了很多初级知识,
作为一本调节情绪的宝典,它让我在情绪差钻牛角尖的时候躲一躲,告诫自己不要困于思维禁锢。
挣脱儿童与父母状态,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老子遇到恶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