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1-6-27 14:07:53 点击数: 次
最近有两位来访者,一位是想改善和身边孩子的关系,一位是想改善和国内父母的关系。这其实是常见案例。在德国,如果出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难以自拔的低落情绪和心理冲突以及任何其他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德国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心理学理念得到很好的普及,到今天,已经有覆盖全国的非常完善的心理治疗体系。那在德国应该如何去找心理医生呢?有哪些选择?又应该如何判断对方是否是合适自己的呢?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只初步聊一下,后续会有更多深入细分的文章。大家也可以在文后留言告诉我你想了解的话题。首先,“心理医生”其实是一个中文词(国内专业人士也会避免使用它),在德语或者西方语言里并没有这个词。这个中文词虽然不专业,却很好用,因为它非常好地解释了很多人(也包括很多德国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医生嘛,是给人治病的,谁去看心理医生当然说明ta有病,脑子有病?心理有病?神经病?精神病?可能已经疯了?蠢了?失去理智了?心理阴暗了?总之被当成很丢人很不光彩的事。德语里不说看“心理医生”,取而代之的讲法是去做心理咨询(PsychologischeBeratung)或者心理治疗(Psychotherapie)。为了避免中德语的概念混淆,我这里沿用心理医生这一“民间说法”。在德国,有种类繁多的心理医生,按职业称呼主要包括下面几类。这些称谓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近一二十年里都有过改变,以下罗列的是现时的官方说法:1.Psychotherapeut(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称谓是一个总称,涵盖下面这些职业1.1psychologischerPsychotherapeut直译为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这个称谓有点拗口,其实就是突出了和医学和其他专业出身的同行的区别。得到这个称谓需要有心理学的硕士学历加上至少三年全职或者五年半职的专业深造,然后通过国家考试。在硕士学习阶段学的都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还不沾边。在后边的专业深造期才会涉及到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1.2Kinder-undJugendlichenpsychotherapeut直译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治疗21岁及以下的人。和1.1类似,取得这个称谓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的硕士学历加上多年的专业深造,然后通过国家考试。它的专业深造往往比1.1更长,从开始读大学到通过国家考试平均需要9-12年。1.1和1.2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心理医生”。以上对他们学业背景的描述可能在有的联邦州会稍有不同。他们的服务一般可以由保险公司付费(两人同时来访的Paartherapie除外),如果他们使用保险公司承认的四种咨询和治疗方法:方法一:analytischePsychotherapie,简称AP,就是中国心理学界讲的精神分析法,也是很多人对心理治疗的最初想象:来访者躺在舒适的沙发上,治疗者像心理学老祖宗佛洛依德一样坐在来访者目光不能触及的近旁,引导来访者开始浮想联翩。这一方法疗程长,从几年到更长(保险可支付小时以内),谈话频繁,一周需要多次见面。方法二:tiefenpsychologischfundiertenPsychotherapie,深度心理治疗法,简称TP。它也是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上继续发展而来,可以趟的沙发不用了,两人面对面聊就行,疗程短了,频率也没那么频繁,基本一周或更长时间一次。方法三:Verhaltenstherapie,行为治疗法,简称VT。它和TP是上面1.1和1.2的心理医生最常用的两种咨询和治疗方法。方法四:systemischeTherapie,系统治疗法。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从家庭心理治疗发展出来的一种方法,直到年12才在德国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1.3FacharztfürPsychosomatischeMedizin身心医学专科医生1.4FacharztfürPsychiatrieundPsychotherapie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专科医生1.5FacharztfürKinder-undJugendpsychiatrieundPsychotherapie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专科医生以上三类和1.1和1.2的两个最大的区别:一是他们都是医科背景(基本是六年医科学习加五年的专业深造),而前面两类是心理学社会学背景。第二大区别是他们可以开处方,也就是对于如
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精神病者,至少在开始阶段或者急性发作时,1.1和1.2会把来访者转去1.3至1.5那里接受药物治疗。和中国情况不一样的是,这类专科医生们大部分在私人诊所工作,医院工作。小结:这1大类和以下两大类的最大区别就是不医院,他们的服务在规定范围内可以是由保险付费的。2.PsychologischerBerater心理咨询师有的也直接称自己为Berater(咨询师),专门针对职场和自我发展方面问题的也会叫自己Coach(教练)。就和企业咨询师(Unternehmensberater)一样,这个职业群体没有固定的背景,他们也是利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来做咨询和指导。除了上面的四种方法,还可以使用其他在世界上被证明有效的非常多的心理疗法。因为都是自费,没有上面四种方法的限制,所以他们更有动力去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愿景和背景制定更灵活更高效的综合方法。德国在系统疗法以及人本主义疗法领域的大咖很多都是属于这个职业群体,我认识的一位就是德国SG协会(欧洲最大的系统心理疗法协会)多年的主席,她是学语言学出身,走着走着进入了心理咨询的行业,越走越深,越走越远,不仅实践还做研究,出了很多心理咨询方面的书。我以后会写写我在年对她的采访。3.HeilpraktikerfürPsychotherapie自然疗法心理治疗师这个群体也是没有固定的背景,学什么的都有。他们只需要26岁以上(和大部分行业不同,年龄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领域的职业反而成了加分项),通过全国统一的笔试和口试,考的大都是临床心理学知识,也包括重大精神疾病和精神病药物学等以后工作中很少接触的科目,就如高考考的物理化学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其实也都不用。所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比较难的考试。在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大都是发自内心地对心理治疗感兴趣,转行的也不少,比如我曾遇到的三位老师。第一位是从小热爱心理学,上大学心理系后发现枯燥的理论不是他的菜,于是辍学去心理治疗诊所当了很多年实习生,等到了考试年龄就去参加了考试,已经做了十几年的自然疗法心理治疗师。第二位大学学的文学史,当了几年编辑后,还是听从内心的呼唤换到了这个职业。她的弟弟从小智障并患
自闭症,频繁进出精神病院,让她见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心理能量的作用从而和心理学结缘。第三位也是从年轻时候就对心理学感兴趣,大学学了经济管理,做到德国上市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去上自然疗法心理治疗师的课程,到了四十岁时因为人生的境遇,让她果断转行,开启了作为心理咨询者的新事业。和1和2一样,他们需要在执业过程中不断地进修学习和被督导。和2一样,他们的服务也是要自费,也可以使用所有的心理咨询/治疗工具而不仅限于保险付费的四种。目前在德国,要得到上面1类心理医生的预约,根据居住地点,等待时间可以从几个月到一两年不等,还有的根本不再接纳新的来访者。这听上去很讽刺,但却是现实,国家也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今年9月新的心理治疗师法开始生效,但估计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讲了这么多,理了下职业标识的分类和大致区别。现在讲下如何找到他们。每个城市都有政府或社会及宗教社团设立的不同的咨询点(sozialeBeratungsstelle),分工特别细,比如有的专门针对家庭教育的,有的针对夫妻关系,或者针对被家暴女性的、酗酒吸毒成瘾者的、出狱人员的、未成年人的、LGBT人群的、癌症患者家属的等等。这些咨询点很多也可以在一些医生平台上找到。德国的每个大学都有为在校生提供的心理咨询部。以上两点服务在一定次数之内都是免费,属于德国的社会福利,由全体纳税人买单。那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1,2,3都有可能)。按照本文中介绍的德语职业称谓,你就可以上网找到不同的心理医生。1和3可以在一些医生的评分网站上找到,比如Jameda。不过,只要是收费的平台,都应该带点批判性去判断,不能只看评分和来访者留下的评语数量,仔细阅读那些描述比较详细的评语,只留言说声好或者不好的,没有很多参考价值。很多的来访者其实是由家庭医生送来的。很多的心理障碍/疾病表现在身体上,当家庭医生仔细检查完没发现问题时,可能会建议病人去试试心理医生。这时你就可以问是否有某个心理医生可以推荐。当然,家庭医生推荐的不一定是合适你的。要找到合适你的,有时是个漫长的过程。和所有医生或者所有行业一样,心理医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可以解决所有人心理问题的心理医生。对于住在德国的外国人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道壁垒。大部分来访者找到我时会说:我看了几次德国医生,感觉ta不能理解我。这很正常,我也经历过,不仅在作为来访者时经历过,也在成为咨询者的实践课堂上经历过。德国导师演示的心理治疗工具在其他学生身上很快被验证,但就是在我身上不起作用。同样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文化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实践方式。好的心理医生一定有这种体验和技能。钱新容,在德心理咨询师,服务华人和其他亚洲人群,更多介绍见xin-l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