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跟别人说“我是学心理学的”,已经没有人说“你猜猜我心里在想什么”了。取而代之的是:“挺好,现在的人都特别需要心理咨询!”这说明了他们知道心理咨询是干嘛的,同时他们不知道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是干嘛的。
事实上,大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这是好事。可反观心理科学对大众的影响少之又少:对操作性定义的理解程度几乎为零;用身边的个例反驳社会群体现象是常事;把认知偏差当客观事实还不听解释;科学解释太艰涩于是宁可相信牛鬼蛇神。
基于这种现状,不管中国是否缺懂心理咨询的人,但懂心理科学的人肯定是缺的。
“心理学”是外来学科,对应的英文是:psychology。但“心理”对应的英文大概是:mind。肉眼也看出来了,“psychology”跟“mind”是两种不同概念,但“心理学”跟“心理”很容易混淆。这可能是中国科普心理学的最大障碍吧。
在中国,大众聊心理,大概95%的人不是聊的心理学,而是聊的思考人生那些事。因为有“心理学=思考人生”这种先入为主的误会概念,心理咨询明显更符合大众对心理学的预期。在这种误会之下,当读者翻开一本基础的心理学书籍时,他们会失望的。因为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导论,人们自然不知道心理学还有实验法,还要学统计学,他们对心理学的朴素认知就是:著名心理学家=非常擅长思考人生的人,比如,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本就在心理学史上引发了巨大轰动,加上《梦的解析》与中国的解梦文化非常切合,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成为了人们心中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虽然在今天看来经典精神分析问题百出,但毕竟体系成熟,这种人性解读对大众来说是震撼的,和“外面的那些妖艳贱货”是不一样的!不管是营销到位,还是名气太大,弗洛伊德成了绝大多数心理学爱好者踏入这个领域的引路人是事实。
关于概念的形成,心理学上有一个原型,意思是最具代表性的客体会成为该类客体的代表。比如,水果这个概念,大多数人心中的原型都是苹果。在中国,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学的原型,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家的原型。正因如此,解梦、催眠和性欲期这些东西在中国如此流行真的一点也不奇怪。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要了解弗洛伊德,但鏄嗘槑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鍖椾含鍝兘娌诲ソ鐧界櫆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