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茵萍
抑郁、恐惧、茫然······当内心痛苦不断蔓延,我们会尝试各种途径自我拯救。感觉难以承受的时候,也会想: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我能鼓足勇气迈出这一步吗?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我们见面的餐厅面对着美丽风景,可是裘裘从第一句话就开始说和老板、下属之间错中复杂的关系、工作当中无尽的烦恼,说她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弃这份投入大量心血工作······我满怀同情的听着,但不知道怎么帮她。于是我说:“为什么不去咨询下心理医生?”她迅速抬头,亮亮的眼睛有点感激地看着我:“好啊,我一直有这想法,你给我推荐一个吧!”如果早些年我这样建议,她的反应会怎样?没准会白我一眼,扔过来一句“你才有病吧”。今天,大家不会再认为精神失常才该看心理医生了。“5·12”让人们知道了心理医生还可以做“心理危机干预”;打开电视,他们在解决家庭纠纷;翻开报纸,他们在点评某热点新闻事件;奥运会报道,原来运动员都有心理医生辅导;朋友说起刚参加了个很棒的工作坊,导师是个心理医生;甚至通讯广告也在说“失恋了?去看心理医生吧”。不知何时,心理医生已近在身边。
一种特殊的支持力量
为什么心理医生好像突然变多了?因为有需要。73%的受调查者认为,我们需要心理医生。有学者认为,从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治疗业之所以出现,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传统大家庭结构解体,来访者找到的倾述对象,没法提供全神贯注的、长期坚持的倾听。
的确,我们所处的时代变了。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竞争、离婚、失业、搬迁······各种压力事件激增。而且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庭的悄然解体,铁饭碗的打破,原本最常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随之消失了。内心痛苦时,我们向谁诉说?我们需要支持时,像谁求助?心理医生成为新的选择。
与我们以往的支持系统相比,我们与心理医生的关系比较特殊,首先它不是无偿,需要付费;其次,它是一个“专业的倾听和服务”。看过心理医生的宇强说:“心理咨询让我看清楚现象背后的本质,承认自己一直不愿意承认的。在未来的自我调适中,心理医生的一些话语经常会回荡在耳边,这样的监督和提醒的作用可能是非心理医生不能起到的。”
和以往有了严重心理疾病才看心理医生不同,“更多的人处于成长性需要而来咨询。”中国首位开设私人心理诊所的心理医生苏晓波说,“来访者越来越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躯体化的或者压抑者比例减少,心理障碍的类型越来越向发达国家靠近——自恋障碍的比重在增加。”可以说,做心理咨询的越来越多是希望更好的了解自己,掌控自己生活的健康的人。沉侵在一段情感中不能自拔时,会想到看心理医生;离婚后不知如何开导孩子,也可以请心理医生提供些具体的建议。
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去解决问题,就什么也不能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
31岁的叶丛第一次看心理医生是10年前。他说:“现在想想那时真的很轻松,对着他无所顾忌地侃侃而谈,就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只不过这位朋友更像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很感谢那次就诊,使自己能有机会接触专业心理诊疗。从此后,我学会了进行自我调节和减压。”但是,接受心理治疗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容易。要得到心理医生帮助,正如叶丛所说,“前提是,你首先要有勇气走进医生敞开的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艰难的第一步
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人想过要看心理医生而没有付诸行动。阻止人们步伐的原因很多,不信任、信息不畅、费用高······然而,更大的阻力其实来自人们内心。
走出第一步,34岁的玉娥用了两年的时间。“有些话难以启齿,一想到要说出来我心里就很害怕······感觉真是到了绝境。我这才下定决心,就去了。”
有些人始终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描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以成功为目的的教育,往往会导致人的精神脆弱被忽视。40岁的黄钢说:“父亲非常消沉而且经常不在家,我作为老大,常常肩负起父亲的角色。感觉不好时,我总是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在我看来,向人求助是无能的表现,是一种耻辱······”
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拒绝向他人倾诉,这些症状的出现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心理治疗专家卡维·宝乃—艾玛解释说:“有可能是对打破自己建立起来的脆弱平衡德恐惧,有可能是担心即将到来的改变会影响到自己的内心发现一个魔鬼······太多无意识的偏见让人们在心理咨询室门前犹豫不决。"这些人内心苦闷,感到遭受禁锢,觉得难受,却又不敢表达,始终焦躁不安。人们寻求的心理帮助的原因各不相同却有着类似的动机:他们无法摆脱痛苦的折磨。
不是唯一的方法
那么,所有人都需要心理治疗吗?它是解决生活难题的唯一好方法?不,精神分析师菲利浦·格兰贝甚至挑衅地说:“一种好的抗抑郁药,一项体育运动,一次旅游,有时比常年躺在沙发上治疗更有效。不要觉得心理治疗无所不能,同样也不要觉得人们无法自己解决问题。”
:“事实上,我们都曾自己努力摆脱痛苦,很多事后我们都成功了。即去看心理医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仍然是我们自己。心理治疗的本质是关系,是学习。心理医生所做就是‘授人以渔’。正如心理专家张天布所说:“治疗师的强大,在主角于帮助患者感到自己的强大,有能力和自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他们是整个治疗的主角,而我们是一个帮助者。”曾经以为咨询就是出点子的人,进入咨询以后很快就明白:“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去解决问题,就什么也不改变。”我们大多数也许不能成为心理医生。生活中遭遇困苦,有心理医生、亲朋好友在身边陪伴、鼓励和支持当然很重要,而更关键的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地走在成长、改变的道路上。我们该问的唯一问题也许是:“现在,我怎么做才能会更好?”
“心理医生有什么用?“
开始,我认为心理治疗能帮我解决问题。随着治疗的延长,我意识到心理治疗不过是自我的一面镜子,它照出我们拒绝承认的事实。(Holucky)
心理医生就像是探险路上的引导者。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独特的森林。他或她也经历过做病人的过程,知道森林里大概是什么样,所以不害怕。他她和你一起,引导着你走出森林。这个过程也需要我们的配合。(杨柳)
我把心理医生当作生活中的过客。借用雅克·萨乐美的话说:他是启蒙者。(Hermine)
心理医生,是我渴的时候拿到的梨!在我受打击的时候,我会求助于他。想到当我感觉特别不好的时候可以这样,我就很心安。(Sasha)
心理医生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只增加反映的速度,而不不改变反映的结果。当反应结束时,心理医生以原形退出。(心理医生张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