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村得个精神病也有很多学问,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它认识真实的自己。
世界华人周刊特约撰稿:侯健羽
来美后经历了很多文化冲击,其中一个便是我遇到的美国人中那种想与我深入交往的,都会坦白自己患有某种精神疾病。我朋友圈里的美国人屈指可数,但细想来,还真找不出一个精神正常的。他们要么说自己被抑郁症折磨多年,要么是多动症患者,女性大多自称有躁郁症。
刚开始对美国佬将精神病史这种隐私加入自我介绍的做法有些震惊。因为在我们老家,说人家有精神病是句骂人的话。只要是30岁以上,“公务员、已婚、有娃”其中一项没占到就有被骂的危险。不曾想,突然间生活圈子里新出现的精神病患者,比我以前在国内几十年遇到的还多。难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是不是我自己也有精神病,所以感召了这么多同类?不过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异常,后来也慢慢习惯了。
某天一位也在美国的老同学打来电话说要与正在交往的美国小男友分手,理由是那男孩儿有一天向她坦白自己患有抑郁症,得经常吃药。我急忙拦住了她,说“恭喜你,这是他想与你更进一步的标志”。于是我就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她,并说她想找个正常的美国人很难。患精神病、看心理医生、吃药对美国人来说再正常不过啦。这两个人现在还好着,没见因为男方自称精神病关系出现什么异常。
为了弄清美国为什么这么多人自称有精神病,我还上网做过一番研究。但未找到系统而理性的答案。我的直观感受是,与一群精神病人在一起,反而很放松:反正大家都把底细暴露啦,那我也坦诚相待吧。据我观察,有时自爆病史只是个引子,想让对方更加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目的。
有次听到两个自称抑郁症的病人讲起病因。一个说是高中时代,由于内向和书呆子气,无法融入集体,自此患上抑郁症。另一个附和说,高中生活的确很让人沮丧,学习压力大,还有各种情感狗血剧,说自己那时也不是很开心。然后二人就顺势从高中一直往后聊到大学时吸大麻的迷茫日子,聊起生活中经历的种种无常,分享用药史,八卦附近有名的心理医生。
我发现把病情整合进个人故事中的好处就是在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有了现代医学作为依据,使大家对人的看法更加理性。比如当有人自我介绍时说他有多动症,我回头就上网查关于多动症的典型症状,得知其患者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思维跳跃等,那么在与其今后的交往中就会原谅他可能由于多动症引起的社交不当,比如当你说话时他走神儿。再比如当你患有抑郁症的朋友超过半个月不回你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