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精神状态特别宁静的时候,你才能够体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8-31 12:15:56   点击数:
  

导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实际上人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心很宁静,这种若有若无的体会太微妙了。大家要特别重视“若有若无”这四个字儿。为什么呢?因为中医看很多问题都是若有若无。

咱们中医看病有望、闻、问、切。比如望诊,有经验的大夫看见病人从这个门口一进来,这个大夫就“若有若无”的望了他一眼。然后病人脸上那种“若有若无”的那种气色就进入这个大夫的脑海。没有哪个有经验的大夫是使劲盯着病人脸看的。也没有哪个医生是盯着病人脸上看这个地方是什么颜色,那个地方是什么颜色,然后再研究一下,回头拿个色谱仪再分析一下,没有这事儿。中医望诊就是那么一眼,是很不经意的一眼,而且还不是特别注意的一眼,就是很不经意的瞄了他一眼。因为病人脸上所有的问题都会显现在脸上,病人的气色就可以全都看出来了。什么叫气色呢?气这个东西不好看。色,你可以用色谱仪去分析。

脸上的气,怎么看呢?就是“若有若无”四个字儿。所以说诊脉也是“若有若无”,你如果死乞白赖的拿手指头去感觉,你是感觉不出来的,所以没有水平、没经验的人才这样去干。

中医四诊都是“若有若无”,包括我们中医思维也是这样,若有若无。你去感受一个人也是若有若无,如果你死乞白赖的去感受这人五心烦热,认为这人一定是阴虚火旺,那你就完了,你这种思维方式就死了,所以我教很多同学们,我就很费劲,因为他们就感觉不出什么叫“若有若无”!如果老是那么特别死,死心眼儿的去体会,你最后就会变成一根儿筋了,等你变成一根筋,中医也就彻底学不会了,所以中医大夫绝对不能是一根筋,他的脑子得特别活,得“惚兮恍兮”,得有这种类似的境界,你才能体会到人体的很多奥秘。如果你死乞白赖的盯着看,最后你什么也看不见,你还不如去学解剖去。你去解刨死人,可以盯着看,怎么看都行。但是人是活的,是有活力的,他身上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和各种各样的场,你不“若有若无”,你怎么去体察?所以说了半天,“若有若无”其实就是用你的神意。

当你的精神状态特别宁静的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出生命是怎么回事。如果你非常躁动的话,那你根本体会不出来。如果你心浮气躁,你还怎么体会?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学中医那么费劲?因为你浮躁啊。包括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同学们,很多人都很浮躁,恨不得今天学了中医,明天就能发大财,那你还怎么能学会?你如果想学会中医,你得先做好思想准备,就是要坐二十年冷板凳的思想准备。您先做好这种准备,您再开始学中医,我觉得你很快就能学会,你越是着急,你越是学不会。

很少有人这样想,我干脆就准备做二十年冷的板凳,我就受二十年的苦,这样的人现在恐怕没有。如果你跟他这样说,就可能把他吓坏了。你看那些成功的老师们,你看人家是坐了多少年的冷板凳啊?人家是下了好多年的苦工,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你不沉潜下来,中医这门学问,你还能学会吗?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2004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