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历来就以强大的凝聚力被社会所公认。在清华历史上,就传颂着前辈学长资助贫寒后辈完成学业的动人故事。为了不让任何一位清华学子为经济困难所累,身心愉悦地顺利完成学业,年清华校友总会正式启动“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
该工程是清华校友总会面向校友发起的一项捐资助学工程,不同于已有的各类奖助学金,它倡导“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理念,专项资助由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直接感受到校友给予的精神激励,是清华精神的一种传承,也是校友参与和支持母校人才培养的直接渠道。
“清华校友励学金”加强了校友和母校的联系,体现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自启动以来,得到了海内外校友及各地校友会的积极响应,校友们通过年级、班级、各地校友会,清华校友龙卡,以及校友企业等多种渠道积极参与,其事例不胜枚举,感人至深。
本篇是级机械工程系校友、航天航空学院退休教师关冀华的捐赠故事。
清华校友总会采访关冀华的日子是寒冬里一个难得的暖阳天。她似乎很喜欢红色,红色羽绒服、红色书包、红色手套,这衬得她气色很好。
她裹了两层围巾,让人印象深刻,一层为保暖,一层是特意的搭配。关冀华八十七岁了,有着多数老人的慈祥和旁人少见的优雅,坐在座位上,也是端端正正的样儿。她的眼神柔和而明亮,如果不是经人提醒,很难想象这双眼睛患有青光眼、白内障以及黄斑病变。
关冀华讲述捐赠故事
年,是关冀华来到校友总会捐赠的第16年,励学金冠的是夫妇二人的名字:“清华校友—周春田关冀华夫妇励学金”。她说自己只是清华园里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但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在她娓娓道来的回忆与讲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满腹才华与情怀的清华人,她的人生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厚。
01
以真诚之心时时感念所得
关冀华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梧州。她自幼在北京长大,成长在知识分子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
年,受哥哥的影响,关冀华报考了清华大学机械系,沐浴在奉献报国的校园氛围中。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力学的教学工作。年,她与大学同班同学周春田结为夫妻,携手风雨。
每年6月,她和丈夫都会来到校友总会送来他们这一年“小小的心意”。关冀华说决定捐赠这件事情也许是自然而然早有注定,她自小受父母言传身教,要以真诚之心时时感念所得。
关冀华的父亲曾在广西开办公益小学十余年,无偿接收贫困家庭的孩子,学生最多时达到余人;她的母亲则在北京西单北大街一处办了一所贫民小学,虽然一度因战争被迫关闭,仍给许多人带去了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火花。尽管父母几乎没有在她的面前谈起所做的慈善事业,然而良好的家风仍潜移默化感染着她。
年末,关冀华赴美国探亲,在哈佛教育基金会工作的外甥女陪她参观哈佛艺术博物馆,惊讶于馆内许多展览品都是来自中国的古青铜器,她为国内学生不一定有这样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而深感遗憾。回国后,她希望也能在清华促成一次这样的文物展览。
关冀华捐赠的部分青铜镜
年,契机到了,为纪念香港回归,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关冀华将父亲给自己的19面青铜镜全部捐赠清华大学图书馆。丈夫周春田会木工,精心打造了托起每一面青铜镜的漂亮木匣。
“意义”这个词汇,也许就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这个家庭里涌动着,流传着,时刻炽热。
年夏,关冀华第一次回老家,在广西梧州中山纪念堂前,她瞻仰着父亲在年前后设计的梧州中山纪念堂——全国建成的第一座中山纪念堂,是父亲留美学成归来承担的第一项重大工程设计,这座90年前设计的会堂建筑,无论就其外观还是其内部的功能方面与现今的同类建筑相比毫不逊色,也是如今仍在使用的一座庄严的会堂。她彷佛又和父亲站在了一起。素白的外墙与常绿的古树相互映衬,寓意中山精神万古长青,一如当年的模样。工作人员知晓她是纪念堂设计者的女儿,特别邀请她上主席台拍照留念。
深受父母奉献助人精神与母校价值塑造理念的影响,年,关冀华在无意中得知校友总会的捐赠项目,怀揣着与励学金设立同样的初心——“助困励学、爱校育人”,她和丈夫商量拿出退休工资资助贫困好学的后辈完成学业。那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校友总会,自此就成了每年不曾更改的程序。
“我自己从小到大,就读的都是重点学校,我现在有捐赠的能力,我应该反哺社会,有多少能力我就做多少事情。”
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杨柳(右)向关冀华(左)颁发捐赠证书
从年开始,关冀华夫妇的捐赠将会以“清华校友—周春田关冀华夫妇励学金”的名义资助生活简朴、自强不息的清华学子。她描绘起心中应当获得励学金学生的样子:耐得住寂寞,承得住艰苦,一心一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即使生活贫困,也应拥有仰望星空的勇气,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我觉得励学金就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
02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关冀华助人为乐的心始终火热着,在捐赠之外,她将自己的空闲时间用于公益教学,想他人所想,解他人之难,即使是自己暂时不懂的,但只要别人有需要,她就尽力地学。
退休后,她写了一本介绍英语单词学习方法的知识性读物——《看了就会读》,很多认识她的人初次听闻都觉得奇怪,教力学的关老师怎么开始编起了英语教材?
“是我女儿启发了我”,关冀华自幼成长在双语的环境中,英语应用能力出众,女儿上小学时她就当起了女儿的课外辅导老师。年秋天,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女儿回京,鼓励关冀华将教学实践编成书,“女儿跟我说:‘妈妈你就老老实实坐在家里,把小时候教我的那套方法写成书,这样全国的小孩都能像我一样轻松地学好英文了。’从此我知道了劲儿该往哪处使。”
一直也曾思忖自己有能力,要发挥余热应该做这件事,然而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女儿偶然的一个想法,促成她要努力地闯一闯。有意义,有方向,她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教学方法系统化总结,写出有特色的书。受到清华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经过几年的摸索,她悟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英语单词的读音规律是一条学习和掌握英语的捷径!她将英语单词“形”与“音”二者之间的关系编就了一张一目了然的大表,只需看明白这张大表便能够清楚地知道英语拼写(字母)和读音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看了字母就会读出音”,为英语爱好者提供学习语言的简捷思路。“学生说,原来学习英语可以这样简单!”这本书尤其得到了广大基层英语教师的好评,通俗易懂的教案给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的乡村校园提供了最为简捷的方法,为乡村注入了知识的活力。年她也光荣地成为一名教育扶贫的志愿者。
关冀华(左一)讲授《看了就会读》
八年后的年,第二本《新编看了就会读》出版,这版中加入了关冀华在持续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入思考,读者反馈的新问题,走出一条新路,写出完全不同于市场出售的英语教材。而这一年,关冀华已经81岁了。她直言是学生积极的支持和反馈给予她不断更新与前行的动力。样书上,还能看到她用各种符号、颜色标记的优化重点和修改要求。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在关冀华身上格外耀眼。
在书籍编撰之外,关冀华心系公益实践,勤恳热忱地为乡村教育沃土施肥助力。
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牵头,每年各省总共会有60名贫困乡村地区的英语教师暑期来清华学习。给他们讲课的都是外语系的老师,关冀华想,自己多年研究英语语音的成果也应该与乡村老师共享,就自荐报名,反响出乎主办方的预料。
虽八十高龄,她仍外出为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公益英语讲座。老当益壮,热情不减,直至现在,她仍每天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