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知识分子下新湘评论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5/3/5 10:52:03   点击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年3月,一本叫作《植物分类学简编》的高等学校教科书问世。作者胡先骕在书中提到了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认为这一学说“由于政治力量的支持”,才“一时颇为风行”。作者告诫中国的生物学研究者,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才不至于被引入迷途。

今天看来,这只不过是稀松平常的学术观点上的一种见解,但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苏联专家向中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北京农业大学的六位讲师和助教给出版社写来慷慨激昂的信,要求停止出版胡先骕的著作,收回已售出的书,并要求胡作出深刻检查并公开检讨;作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和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创者,胡先骕竟没有出现在年6月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名单上。

理解任何历史现象,应该尽可能地回到它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中国,除了经济建设思路,科学文化也学习苏联。新中国成立时,为团结文学艺术工作者,组建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年准备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有人便主张取消文联,理由是苏联没有这样的机构。直到毛泽东发了脾气,说苏联没有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有,全国文联才得以保留。在学术研究上,更是受到苏联那种粗暴作风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存在着推崇一种学派、压制另一种学派的现象,甚至出现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滑稽可笑的乱贴政治标签的现象。比如,中国传统的医学被称为“封建医”,西医被称为“资本主义医”,苏联巴甫洛夫的医学才是“社会主义医”。

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新中国领导人有着长期的思考和自己的打算。

年,关于京剧艺术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人主张完全按传统行规来搞,有的主张京剧各流派以及地方戏种均顺其自然发展,有的认为传统的东西已经不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应该进行大幅度改造,有的剧目由此还被禁止演出。4月3日,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任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毛泽东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传统戏曲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各种风格流派都要发展繁荣。

年,两位重量级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上发生了争论。郭沫若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而范文澜则认为应该开始于更早一点的西周时期。人们希望喜欢研究历史的毛泽东能对此作出评判。尽管他本人更倾向于郭沫若的观点,但却没有给出谁对谁错的判断,而是对中国历史学研究给出四个字的建议:“百家争鸣。”年,毛泽东又把这四个字送给了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们。

把“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八个字连起来,作为党的方针,则是在年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这次会上一锤定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对于“百花齐放”,毛泽东解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对于“百家争鸣”,毛泽东解释说:“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转向“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从此,中国人习惯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称作“双百方针”。而在西方,人们更愿意称之为“百花运动”。

“双百”方针的提出,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用“兴奋”和“激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时知识界的心情,应该是不过分的。

在戏曲界,一大批传统剧目被发掘、整理和上演,仅北京市就先后开放了京剧传统剧目20余出,同时收到著名老艺人献出和搜集的京剧剧目多个本子,余出戏。在文学创作上,题材和主题范围扩大了,体裁和风格多样了,涌现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一批优秀作品。

在学术界,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气氛日益浓厚,在遗传学、经济学、社会学、史学、哲学、美学等方面都展开争鸣。毛泽东喜欢研究逻辑问题,当他发现关于形式逻辑的争论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后,三次邀请一些著名哲学家到中南海,听取他们发表学术观点。在大学,一些以往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课程——比如罗素哲学、黑格尔哲学、凯恩斯经济学等得以重开。

有的老先生很难改变自己的思想,政府也不勉强他们。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熊十力申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爱新中国,一辈子学的都是唯心论,无法改变自己的主张。国家并没有因此对他另眼相待,他继续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写的论著也由国家出钱,出版了七八种,公开发行。类似情况还有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中央调他到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因他提出“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而作罢。陈先生双目失明,在光亮处才能辨影,中山大学在他住宅楼前修了一条“白色水泥路”,以方便他散步。即便是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陈先生也能享受到特殊照顾。

据初步统计,年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50多次,提供科学论文和报告篇以上。年出版的学术著作比从年到年6年内出版数量总和还要多。年前后,涌现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如《中国电影》《诗刊》《学术月刊》《法学》《音乐创作》等。

对于“双百”方针,以及由此带来的繁荣景象,苏联则不以为然,表示怀疑。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就曾直截了当地对毛泽东说:“毛泽东同志,我们简直弄不清楚你们提的这个口号是什么意思。花有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讨厌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是否允许不同的学派、流派、观点同时并存,是一道历史难题。提出“双百”方针,是对这道难题作出符合科学文化发展规律的创造性回答。新中国做了当时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敢做的事情,显示出在科学文化建设上的自信、开放和包容。

然而,让毛泽东深感意外的是,我们党内也有不少人不赞同“双百”方针。

毛泽东在年2月阐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后,此前本来为繁荣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便被看成正确看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政治方法。年4月,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整风运动,并号召党外人士给党提意见,“双百”方针进而又成为开展整风运动的一种政治手段。知识分子对时局变化最为敏感,他们思想活跃,在文化、教育、科学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以及干部作风上的问题提出公开批评,由此出现言辞过激之论。这样一来,不少党内干部的反弹,便把账算到了“双百”方针身上。有人说,“双百”一出,“批评共产党的人多了”“人民内部闹事也发生不少”“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条闹出来的”。

面对党内对“双百”方针的误解和疑惑,毛泽东感慨地说:“地委书记、地区专员以上的干部约一万多人,其中是否有一千人是赞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都很难说,其余十分之九还是不赞成,这些都是高级干部呢!”

为此,毛泽东在年春天几乎逢会就讲“双百”方针,下的决心是很大的。仅以《毛泽东文集》收录的文章为例,从1月27日到3月19日,涉及“双百”方针的讲话就有六篇之多。在其他场合的有关讲话和对这个问题的批示就更多了。3月中旬,他南下天津、济南、南京、上海,三天做了四场讲话,都重点谈到“双百”方针。3月19日起草的准备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的提纲中,他提出,“中国应当是辩证法发展的国家。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64岁的毛泽东把自己比作是“游说先生”,苦口婆心地希望说服党内的同志明白:解决中国当时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解决人们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继续“放”而不是“收”。

历史的发展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年夏天的反右派运动严重扩大化,给许多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很难愈合的伤痛。

中共中央此后并没有宣布取消“双百”方针,但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如从前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中国在文化建设上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一批优秀作品相继涌现。今天人们记忆深刻的便有柳青的《创业史》,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这类长篇小说。年,中国开始设立自己的电影大奖,取名“百花奖”,用以表彰最受观众喜欢的优秀电影作品,推出的22位电影明星长时期成为观众的心中偶像。年,由周恩来总理重点抓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将弘扬革命精神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认为是难以复制的经典。

年,全国图书总印数为21.7亿册,刊物总印数为4.4亿册,报纸总印数为47.4亿份,分别比年增长21.9%、25.7%和81.6%。年,全国拥有78座电台、13座电视台,全国96%的县通了有线广播。这一时期,大量的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得以创建和扩建。运用歌唱、舞蹈、演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的文艺团体,活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在遥远的内蒙古草原上,也有一支文化轻骑队,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乌兰牧骑”。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它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政策,但它对繁荣科学文化设计了一个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直到今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仍然是写进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基本政策。

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

新千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为地球设立一个新的地质年代。这件事在年有了突破,他们宣布人类如今正生活在“人类世”纪元,并将开始的时间确定为年。因为这是核时代的开始,也是人类对地球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的开始。

促使人类文明深刻改变并影响地球的,正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科技浪潮。年7月16日,第一颗实验性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能技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前景;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年,第一支晶体管制成,人类进入了在机器上延伸大脑功能的时代;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诞生,生命之谜从此被打开,一个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开启了;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迈出了人类向空间进军的脚步,还登上了月球。

新中国领导人焦虑地观察着这一切。面对科学技术大幅度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周恩来在年1月的知识分子会议上大声疾呼:“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世界科学在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特别巨大和迅速的进步,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在同一个会议上,毛泽东则直截了当下了决心:“要搞科学,要革愚蠢同无知的命。”后来他又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政府便正式组建了国家最高科学机构——中国科学院,集中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批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四个学部,即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质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首批评选的名学部委员,标志着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进入了学术领导行列。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地方政府也都相继组建了各种专业性的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从此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起来。

在全国范围内吹响“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角是在年。中央政府当时的考虑是,要在12年之内使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年12月,名科学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编制出了《-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规划》共确定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个中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挑选出有战略意义的12个重点,在人力、物力上予以优先保证。

在科学家们看来,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奋斗目标。这个规划的主要任务于年提前完成,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在《规划》列出的12个重点中,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排在了第一位。事实上,中央领导人对原子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yyz/26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