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的出现使马克思的理论有了质的飞跃,马克思立足于实践,探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预测财富未来发展趋势,为马克思财富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在书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关于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思想,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也为马克思财富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它由11条纲领构成,虽然只是以言简意赅的形式出现,但是内容内容却十分丰富。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实践的观点,这对他自身思想的发展和一切其他学科的发展都有革命性的意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说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任何社会生产,包括财富的生产都具有实践的本质,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用实践的方式去理解人的活动。人既是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财富生产的主体,现实的、从事任何生产的人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与其他社会主体产生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这些社会关系就是人的本质。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发现“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在书中,马克思首次清算了以往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坚持了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并赋予它新的内涵。
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过程,立足“现实的个人”,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得自己的思想体系包括财富思想以“异化”的视角转换到“历史”发展视角,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是马克思财富观成为科学的财富观的关键。首先,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述。唯物史观的创立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理论基础,现实的人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人,他们不是孤立和静止存在的,而是通过劳动形成各种关系。
“现实的人”按照自然规律生存的同时也改造不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改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生产的部分结果就演变成后来的“财富”。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扩大,“现实的人”突破地域的限制,变成“世界的人”,是现实存在的人改变了这一切,书写了历史。所以“现实的人”既具有客观存在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社会属性”,具备调节不适合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约束具有“历史属性”。其次,关于分工的论述。
一切历史冲突都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而物质生产活动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每一个社会都需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指出“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虽然这一观点表明他仍旧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但马克思仍旧对异化产生的根源开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指出了异化的直接根源就是分工。马克思指出人类自身的力量是通过分工而变成统治他们的力量,而“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分工的实现,分工又反过来变成统治人类异己的力量。与此同时,分工的发展还引起个人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小群体与共同利益的矛盾。
“分工越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愈剧烈”,在高等级的社会里分工愈能激发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这种不同又反过来促使不同能力的人从事不同的劳动,继而形成脑力与体力劳动,也形成了资本家与工人这两种不同的阶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分工的产生,分工的形成又引起了异化的出现,所以消灭分工和异化的途径必须是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发展。这表明马克思已经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对异化理论进行分析,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异化的最终根源。
再次,从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的扬弃的角度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既然在人类历史中,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同时也引起了异化劳动,那么使生产力摆脱束缚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更高级的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有制被消灭,分工也会随之而消失,这样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也会被解放,异化也就逐步被消灭。
马克思认为“随着基础即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供求关系的统治也将被消灭,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将《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得以进一步发展,指出消灭异化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但是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两个前提,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它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时,只要消灭了具有剥削和压迫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意味着可以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一定的经济条件。当私有制彻底消失以后,阶级也不再存在,劳动者就可以共同占有劳动资料,真正的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回归。
二、《哲学的贫困》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唯物史观,并首次公开发表了自己的新世界观。“新”主要体现在“历史观和经济学理论”,其中就包括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表达了对“财富”背后关系的基本看法。
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唯心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正如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观点,在我的年出版的为反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做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论述可以看作马克思价值学说的萌芽,虽然有些论述不太完善,但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成为《资本论》中的理论内容的来源。马克思看到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双重属性,指出了交换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是分工。
马克思批判蒲鲁东割裂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指出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供给的人同样也是需要的人,商品可以进行交换的前提就是因为交换的双方具有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这也为日后马克思研究财富运行中的交换环节提供了理论根基。对于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被消费,而这个过程离不开交换,也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它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过去的经济学家都把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设定为固定不变的,其主要目的就是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统治、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的制度。“经济学家们之所以说现存的关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天然的,是想以此说明,这些关系正是使生产财富和发展生产力得以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那些关系。因此,这些关系是不受时间影响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指出新的社会生产力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以及包括创造财富在内的生产方式,随着这一切的变化人们也会调整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进一步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物质力量必须紧紧依靠无产阶级,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才能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除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极度贫困的生产关系,消灭“资产者的财富,即资产阶级的财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物质力量。
《哲学的贫困》具有伟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书中马克思把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为两个伟大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经济斗争和政治革命的关系的论述不仅是后来《共产党宣言》的前奏,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