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吃瓜说个事
图片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第90届奥斯卡落下帷幕,最佳男主演毫无悬念地落在了“狗爹”加里·奥德曼的手上。毫,无,悬,念。首先,整容般的增重妆本身就无可挑剔了。日本化妆师辻和弘早在年就决定退出电影界,我们的影帝“二顾茅庐”终于请到他重出江湖。这才有了,定妆照被片场的历史学家误认为是丘吉尔本人的照片。然后,就是这个演什么像什么、明明可以靠颜值却一心只想演疯子的男人——加里·奥德曼。
在《至暗时刻》之前,他最为人熟知的角色,都是配角。但是他的演技有多神呢?就算只是个配角也让你根本就忘不掉。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那个疯狂的坏警察,简直是童年阴影之一了。但是,就是那个如此令人不寒而栗的演员——就是同一个人,也演得了一位颤巍巍的老人。这个老人不太一样。他不跳广场舞,不打太极拳。他不喝枸杞,还整夜整夜不睡觉。他两次就任英国首相。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老人又和我们身边每一个白发秃顶的老年人很像。固执得很,又有点可爱。想要表达关心和温情,说出口却成了嫌弃。有着时光打磨的睿智,和时间刻下的皱纹。很坚强,也很脆弱。
电影完全聚焦在时年六十六岁、首次就任首相的丘吉尔的身上。电影完全聚焦在五十九岁的加里·奥德曼身上。他脾气暴躁。他没办法逗出来躲在床底的猫。他临危受命。他倔。他不怒自威。他能收敛人性里的脆弱。他也有收敛不了的时候。他输。他赢。那是丘吉尔的至暗时刻,他什么都没有,同僚的支持,王室的肯定,甚至出现生活上的经济危机。但是他得到了一个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机会。最黑暗也是最光明。那也是大英帝国的至暗时刻,政府乱作一团还在斗个没完,国王几乎要躲到其他国家避难。但是英国人民不乱、不斗、不躲,他们想得很清楚,答案只有一个——NEVER,一个即将被黑暗吞噬的民族,有着最明亮的希望。
丘吉尔在地铁车厢里背起的那段鼓舞人心的话,来自英国课本上的一段古罗马故事。原文暂且不表,但第一遍看《至暗时刻》听那一声声“never”的时候,心脏剧烈地跳动,眼眶是湿润的。我想这才是文化真正的力量。文化当然是用来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危难时刻来临,我们放下女权主义,放下种族歧视,放下阶级矛盾,放下贫富差距,我们都仅仅是一个又一个孑孑独立的人。在危难时刻来临,我们不再有性别,不再有肤色,不再有财富和权力,我们只有生或者死。
文化究竟是为了什么?一切的观点、价值、主义是否都将会成为过往?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人。文化是关于人的。不要以任何的观点、价值、主义去评判一个人,我想这并不是文化的本意。去和它交谈,去以皮肤触摸皮肤,去看她的笑他的泪,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每一个“你”。木匠、鞋匠、国王,妇女和未成年的孩子,都有权利对任何人、任何事说“我不要”,这才是文化给我们每个人赋予的最大的意义。
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拍照的时候还会比剪刀手,这也是文化的传承。这个手势就像电影里拍出来的那样,是被丘吉尔带火的。剪刀手,V,Victory,胜利。剪刀,胜利。剪刀就是胜利——当断则断,你就赢了——你对“不想”说“不要”的时候,文化就胜利了。《至暗时刻》里的“never”比《勇敢的心》里的“freedom”更动人,原因就在此。
并不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而是比起来,说“不”的权利比宽泛的自由,更能刺痛我们。我们都自由,但是我们不擅长说不。《至暗时刻》教会我们,如果连一个小女孩都可以对“那个男人”、那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男人、那个征服了一大半欧罗大陆的希特勒说不,那么我们有什么不敢的呢?
看完电影,很难忘记在黑暗中亮着一盏孤灯的丘吉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时刻,每个人的那一刻都是孤独的。那种亲情友情爱情都填不满的感觉,我懂。但是,每个人的至暗时刻,希望看到我文章的你能有力量,对你眼前的黑说不。对你面前的无味的人生加一些添加剂,去书写一个漂亮的人生。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转载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