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财富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财富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5/3/7 14:23:06   点击数: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随着对财富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财富的分配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认为财富生产是财富运行的关键环节,但也不能忽视对其它运行环节的研究,只是不能“在所谓的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马克思坚持以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立足现实社会与实践,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描绘,研究财富的分配及其对社会的作用,实现了马克思财富观的新发展。

一、《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财富分配思想

在《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立足社会实践,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探索社会财富分配的方式,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的财富观。《法兰西内战》发表于巴黎公社失败的第三天,马克思深刻地反思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为无产阶级的专政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虽然文中没有系统的阐述关于财富生产的理论,但其中关于财富分配的理论也充实了马克思的财富观,是继《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之后,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又一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马克思财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从财富的分配的视角阐述并充分肯定巴黎公社实施的各项举措。马克思指出公社代表应维护劳动群众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权力,巴黎公社主要通过民主政治打碎国家机器,让国家统治者正确的看待权力,摆脱利己主义,为人民服务,而不是通过权力为自身谋取更大的利益。公社应该是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组织,这为工人阶级的财富分配提供了制度保障,个人应该得到相应的财富,并且这种财富应该受到国家的保护。

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时,提出“公社是想要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制。它是想要剥夺剥夺者”,公社是把剥削阶级所掌握的财富分配给劳动者,让劳动者享有国家的财富。这也为无产阶级获取财富提供了新的方式,是从经济的角度解放劳动的手段,从本质上消灭了剥削的根源,使劳动告别剥削的实质,成为人自由发展的方式。公社的本质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它的性质也决定了必须要消灭私人占有制,才能达到劳动在经济上的平等。

只有实现了经济上的平等才有可能取得政治上的权力,这样才可以使劳动的结果以公平的方式被分配出去。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打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才能结束被剥削的劳动,才能获得被国家承认和维护的劳动成果,实现人自由的发展。“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法兰西内战》不仅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宝贵经验,更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原则,其中涉及的经济中的财富的思想是马克思财富观的新发展,也为“后来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为未来财富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深刻的阐述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进一步深化了关于财富的来源和财富分配的理论。马克思把财富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相联系,指出私有制是两极对立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改变被剥削的命运,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本书中关于分配的理论对马克思研究财富分配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伟大著作,更为共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对《哥达纲领》中错误思想的批判,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实现了对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的全新认识。马克思依照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首次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的文件,它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中关于财富来源、类型的论述和最具代表性的关于财富分配的阐述都体现了马克思对财富问题的新发展及新认识。

首先,关于财富来源的问题。马克思强调只有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劳动,深化了对劳动创造财富相关问题的认识。马克思深刻批判了拉萨尔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主张,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只有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劳动才能是财富的来源,资产阶级为了掩盖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实质,宣称劳动创造财富,但结果却是工人阶级增加了劳动强度也没有改变贫困的状况。

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如果在没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劳动,他们拥有的只是劳动,那么工人阶级生产的结果也必然受控于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工人阶级一定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所以,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占有了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剥削和贫困的根源,劳动才不再是资产阶级剥削财富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通过比较财富与价值的异同,进一步深化了对财富内容的认识。马克思指出实现价值的关键是商品中的新价值,而实现财富的关键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获取两者的方式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财富的主要形式以商品为主,而商品的主要形式就是它的使用价值。社会中虽然存在不是商品形式的财富,但在当时的社会比例相对较少,所以可以把财富生产看作是使用价值创造的过程。

尽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财富的实现即使用价值的实现是很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基本的就是劳动三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此外也包括技术等其他的要素。虽然财富与价值有本质区别,但是他们存在着各种联系。无论财富还是价值,他们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只是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就不能创造价值,更不可能实现财富的积累。

再次,关于财富类型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认识。财富的生产不是孤立存在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财富只能让渡其价值,而购买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只能放弃商品的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属性。马克思在文中赋予精神财富新的内涵,肯定了文化作为精神财富的地位,指出文化也是精神财富的一种形式。

也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文中提出文化的概念,不仅丰富了精神财富的形式,也充实了马克思财富观的内涵。最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关于财富分配问题的论述。马克思将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分配方式,完善了分配制度,又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在第一阶段可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虽然在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但在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对不够完善,还没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痕迹,对此马克思提出对于劳动产品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这种形式消除了私有制下的剥削关系,把每个劳动者“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原则。

要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还需要加大对生产力的发展与投入,但在这对刚刚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社会来说,这个过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是实现过渡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只有当“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财富分配会实现更高级的形式“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tjsjb/26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