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教育之流动的大学上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4/12/28 11:10:21   点击数: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从那一刻起,中华民族就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全民族抗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中国没有让全世界为之忌惮的武器,也没有坚不可摧的城墙。但是中国有着全世界罕见的五千年历史文明,这也是中国人在炮火硝烟中仍旧不肯退后和低头的精神支撑。

而就是为了这精神能够永存,中国大学担当起了保存教育火种的责任。

城市接连沦陷,侵略者的铁蹄开始逼近,中国大学也纷纷开始了流亡办学。

流动的大学之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教育史的骄傲。

这所因战火而建立的大学,创办时间不足9年,但是却为祖国先后培养出了共名本科和硕士毕业生。

这些学生们,也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诺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等。

而在这些佼佼者的背后,是无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师。

朱自清、闻一多、姚从吾、钱钟书等等振聋发聩的名字,都汇聚在了一起,犹如满天繁星在西南联大的上空绽放。

西南联大是由三所优秀院校合办而成,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

三所高校出于同一目的辗转多地,教书育人,终于在年组建成功。

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正式成立,而学校的校舍则是由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夫妇设计。不同于原校舍的恢弘大气,因经费紧张,梁思成夫妇的设计方案则是被一改再改,变成了最后的土墙模样。

也是因为经费紧张,老师和教授们变卖了一切值钱的家当补贴学校,教职工家属则是亲自动手做米糕、手帕、手袋等手工艺品拿去售卖。虽然日子是清贫和动荡的,但是师生们的精神是富足且独立的。

在山间地头上,哪怕时不时有炮弹坠落,学生们依旧聚精会神地追随着老师的脚步。

他们在土地上,石头上,手心里,记下了老师所讲和心中所想,这才有了联大浩瀚如星海的人才名单。也正是如此,才让世人看到了在这炮火中的希望。

流动的大学之厦门大学:

被誉为我国东南最优学府的厦门大学,在动荡的抗战时期也有过流亡办学。

年9月,侵略日军的魔爪就已经伸向了厦门,厦门大学为了师生们的安全,被迫紧急转移至鼓浪屿。学校经过多方商议,终于在11月开始动身,去往长汀。

而从厦门到长汀足足有八百里长,师生们手提肩扛,跋山涉水,揣着行李和书走了二十多天才走到目的地。

那时,厦大的学生数量为,教职工83,其中有18个教授、4个副教授、8个讲师和14个助教。

而除了师资,厦大还有丰富的藏书供学生们学习翻阅。这期间还有西南联大的教授浦江清前来参观,一路赞叹不已。

而在这八年的流亡办学中,厦门大学笔耕不辍,辛勤耕耘,甚至还扩大了规模。

流动的大学之武汉大学

年,随着战事的吃紧,国立武汉大学也走上了流亡办学的道路。

自年至年,这八年间国立武汉大学都在四川乐山办学。这所籍籍无名的小城市,却走出来了无数文人志士,校园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未停止。

这八年的日子是心酸的也是幸福的,所有人心中都盼望着胜利的那一天。

终于,在年8月10日这天,实验室电台传来了日本准备投降的消息。

一瞬间,这个喜事遍布校园内外,一场盛大的游行来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让武大人得以踏上漫漫回家路。

直至年10月,武汉大学才重新回到了珞珈山,流亡办学也告一段落。

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大学不但没有被炮火湮灭,反而越发的旺盛起来。即便是放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流亡中的大学还有几所尚未提及,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tjsjb/26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