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各行各业勠力同心地投入抗疫之战中,无数感人的事迹令人泪目,但也有一些缺乏职业精神的报道为人不齿。如某报纸的新闻说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就会问“妈妈去哪了”,某街道办事处张贴的隔离14天的封条醒目地印着“2月16日至2月30日封”。
笔者以为,无论当事人以何种理由搪塞,出现这些令人啼笑皆非错误的根源都是职业精神缺失的体现。试想一下,当驰援江城的白衣天使正舍生忘死地为挽救患者生命而浴血奋战之际,惊悉自家尚未满月的婴儿就会开口说话替自己关心妻子时,该是多么地引以为荣呀;当原本应该居家隔离14天的居民看到自家门上的这个封条时,遥想自己将被终生封闭在斗室之中孤独终老之际,又是多么地令人绝望啊!无论这张来自网络的图片真假,这种缺乏常识的举动都应当引以为戒。如果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真正履行好守门人的职责,我们的执法机构能够三思而后行,充分发挥好各自的工匠精神,一定能为抗疫之战的早日获胜添砖加瓦。
身为医务工作者,踏上杏林之路,前辈们就教导我们,医者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任何失误都可能草菅人命,一定要恪守职业精神。回眸史册,悬壶济世的大医张孝骞始终在职业精神上躬身践行、率先垂范。张老热爱教学,推崇科研,但终生不脱离临床。他坦言:医学的技巧和医生的爱心是两把利剑。临床医学最重要的是实践,患者是最好的老师,对患者的诊治,时刻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将“戒、慎、恐、惧”作为毕生的座右铭,身体力行地为我们树立起恪守职业精神的典范。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