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受困并遭受威胁,说:“周文王早已死了,难道古代的文化道产不在我这里吗?上天要丧失这种文化,为什么还要后人去掌握这些文化呢;上天如果不想丧失这些文化,那匡人又能将我如何呢!”子畏于匡:孔子由卫去陈,途径匡。匡人曾遭到鲁国阳货的掠夺残杀孔子的长相与阳货很像,因此匡人将孔子误当作阳货拘禁了起来。
畏:拘禁,拘囚。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文王:周文王。没:同“殁”死亡。丧:丧失,消灭。后死者:孔子的自称,是相对周文王而言的。与:给予,引申为知道。如予何:即奈我何,将我怎么样。
孔子在匡地受困并遭受威胁,以为生死难卜,若遭到不测,不仅担心自己的生命,而且更担心死去后,自己所掌握的古代文化无人传授,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所谓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和其他动物依靠本能遗传不同,人类依靠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不断取得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丰硕成果。
孔子作为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广泛传播者,在匡地险遭不测,认为上天有不丧斯文之德,不会让人文俱亡,这也是缘于匡人误会了自己,不当有丧命之虞所言的。
在孔子后世,秦始皇焚书坑儒,却出现了孔子未曾想到的人文俱丧的情况。封建社会也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浩劫,尤其是“文字狱”的泛滥成灾,严重损害了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那些反文明的、愚蠢的统治者难辞其咎。历史可以证明反文明的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被历史发展的潮流席卷以去。
作者:天步子
校稿:游金地何良庆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