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其发展既影响儿童人格与品德的发展,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心理学家对攻击的科学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攻击性质的认识仍存在分歧。
关于攻击获得和发生的机制,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习性学家劳伦茨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能;班杜拉则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多拉德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等。
近几年,国内有关儿童攻击性也做过大量研究,理论解释多基于本能论、习得论、挫折攻击及社会认知假说,但并不能解释现实中儿童、青少年的所有攻击性表现。精神分析学说,特别是现代精神分析的发展也对攻击性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理论,温尼科特的攻击性理论就是在精神分析学界极具特色并极富影响的理论之一。
温尼科特(DonaldWoodsWinnicott,—)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是当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40多年的工作中,他亲自咨询和观察了6万多对儿童和父母,获得大量临床经验,创造了独到且“另类”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精神分析学界独树一帜。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早期母婴关系的“促进性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环境的影响使他显著区别于那些更为
原初攻击性(一)儿童攻击性的三个发展阶段
温尼科特在《与情绪发展有关的攻击性》(—)一文中提出,攻击性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是无心的攻击,在这最初的阶段,攻击性有目标,比如,想吃、想动、想咬乳头,但是没有伤害的意图。第二阶段是伴随担忧或内疚的人格的整合,类似于克莱因的抑郁样心态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际关系和冲突的阶段,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这一阶段的攻击性是弗洛伊德研究的对象。
攻击性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温尼科特研究的重点,这是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从未涉及的。他区分了原初攻击性(primaryaggression)和反应性攻击性(reactiveaggression)。前者是无心伤害的,是原初爱的表达;后者是在自我组织的整合能够满足愤怒、恨等情感的存在之后出现的,其攻击性是有目的的,并且是有意的。
沃克()认为,“对温尼科特来说,邪恶、罪恶、残忍或破坏性的观点以及谋杀、暴力的观念在先天攻击性的概念中是没有空间的。”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的概念首先不是与嫉妒、愤怒、施虐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婴儿活动的一部分,它导致了对外在客体的发现,这种攻击性就是原初攻击性。
(二)原初攻击性的性质。
温尼科特把原初攻击性当作既不是一种本能,也不是任何破坏性的冲动。他指出:“在人格统一之前,就有攻击性”,而且“一种原本意义上的攻击性,几乎总是与运动性同义。”婴儿的攻击性并不是有意在破坏或伤害。对于温尼科特来说,生命之初的攻击性,是“原初的爱的表达的一部分……原初的爱的冲动(伊底)具有一种破坏性,尽管破坏不是婴儿的目的—因为这种冲动是在他还不知道怜悯的时候体验到的。”
在成长的最初阶段,攻击性是婴儿的自然爱好的一部分,温尼科特称这种爱好为“无心的目的”,在其中婴儿的兴奋的爱包括着对母亲身体的一种想象的攻击。
他主张运动性(motility)是攻击性的前身,并相信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发展动力,这动力有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能够用来描述胎儿的运动及婴儿的手抓和咀嚼动作,这些动作最终都变得有攻击性。
在健康的时候,这种“潜在的攻击性”大多与婴儿的本能经验、与每个婴儿的关系的模式混在了一起。这种不被称作本能的“潜在攻击性”相当于一种发展的潜力,更多地被看作是生命的证据。但是它必须被包括进婴儿对本能关系的能力中去。它们是不同的力量,需要融合到一起,与客体发生关系。
否则这种潜在的攻击性就会被分解或体验为人格中的一种异常的力量。破坏性是尚未被关系规范过的攻击性;如果它孤立地存在,没有任何可以理解的背景,它就是无意义的。
温尼科特认为,在成长的最早阶段,一个原本统一的“生命力”分裂为两种因素:得自于对立面的攻击性因素和得自于赞美的爱的因素。
只有通过攻击性要素,与他者的关系才能够存在。他发现“爱”和“攻击性”会将对象卷入两种极为不同的关系之中。当对象被主观地感知或者个人化地创造时,可以完成爱的体验,饥饿的婴儿幻想着一个满足的对象,而这对象因为及时到达,似乎作为他自己的创造而从属于他。
相反的,正是通过攻击性要素,婴儿才确立了一个独立的外部世界的存在,这世界通过违抗他的意愿而向他提供了一个关于其自身界限的定义。
“在早期阶段,当‘我’和‘非我’正在建立的时候,正是攻击性要素更为确定地驱使个人产生对一个外在的‘非我’或对象的需要。”通过早期阶段的爱的要素,婴儿和他的欲望的对象似乎化而为一了;而攻击性要素则满足了一种分化的欲望。攻击性要素要求有外在的对立面,以使成长成为可能。
对温尼科特来说,生命力和真正活着的感觉明显地与攻击性因素相连。他还进一步认为,攻击性就是自发性(spontaneity)。正是外部对象的敏锐的对立,激起了成长所必需的攻击性。正是攻击性要素使得全身心的本能体验成为可能,而这种体验也由母亲予以满足。
(三)原初攻击性对于成长的意义。
能够客观地感知世界的婴儿已经产生了客体从其原初攻击性中幸存的体验,这就意味着客体没有变化,没有通过拒绝或惩罚进行报复。不够好的母亲以及不能对婴儿的自发性动作予以反应的母亲没有存活,结果打击了婴儿的情绪发展。这种打击的一种结果是婴儿处于发展出顺从、虚假自体的危险之中。
母亲对儿童攻击性的宽容使温尼科特得出了一个论断:“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要成长起来以便能够发现他本性中最深刻的部分,必须有人受到蔑视甚至有时受到憎恨,而无须担心关系有彻底破灭的危险。”他的意思是,一种公认的或许是内在的不服从,在儿童那里有着成长上的必要性,它必定会具有攻击性,但是这种攻击性与个人成长的动机息息相关。
未完待续注: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郗浩丽
霍夫曼教授网络督导组
申请倒计时
20人组
每次1.5小时
一次督导2个案例
原汁原味同声传译
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