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从央视的《心理访谈》开始,各大卫视也推出了心理类节。如果你有兴趣,晚上的时候打开收音机,几乎每个电台都至少有一档情感谈话类节目。伴随着这些节目的诞生,必然也有一些心理咨询师走出镜头前与大众进行互动,他们或睿智,或犀利,或温和,说出的话总是直指人心,让人惊叹:怎么他那么厉害,几句话就能解决那看似难缠的痛苦情结啊!
毋庸置疑的是,心理类节目对于把心理学推广普及到大众中去的功劳是巨大的!最近几年来,各种心理学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原生家庭”、“自我成长”、“早年经历”等专业词汇早已不再陌生。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来说,心理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开始能接受“心理咨询需要付费”这样的观念。最明显的变化是,如今来预约心理咨询的来访者,通常已经不需要再向他们解释“什么是心理咨询”,“为什么心理咨询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等问题,很多人打电话过来都是直接问“什么时间可以预约”。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不再好奇发生在现实的咨询室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类电视节目的心理咨询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尤其是我在“新浪爱问医生”的标价为何是88元,而来到咨询室却需要元。
为什么电视上的心理咨询能在几十分钟节目中见效,而在实际的咨询室里,却需要耗费数月乃至数年那么多呢?为什么“新浪爱问医生”的费用会比在咨询室里的心理咨询便宜那么多?为什么作为心理咨询师,当我在电台回答听众问题的时候总是直接地给出建议和看法,但是来到了咨询室里,却经常很少说话?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回答上述问题,那么答案是:因为电视电台的心理情感节目和“新浪爱问医生”的在线问答,只是心理教育而非心理咨询。
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虽然都有“心理”二字,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差别却大到让你难以想象。为了更清晰明了地阐述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差别,我专门制作了如下表格,将两者进行详细的比较:
心理教育
心理咨询
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