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患了心理疾病如何治疗上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7-1-17 12:20:50   点击数:
  

引言:青蒿素与中国传统医学

去年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屠呦呦先生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华籍科学家。屠呦呦先生在黄蒿中提取青蒿素,对疟疾病毒的控制率在%,对于贫困落后,卫生条件不发达的地区,这一研究可谓拯救了数百万的生命。

虽然屠先生的对青蒿素的提取方法是现代医学的技术,但是对于黄花蒿的选择,以及提炼的设想,却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学的支持。青蒿、黄蒿本来就是中药中“祛邪”的药物,对于疟疾等流行病的治疗,经过了长时间的验证,但是当屠先生的研究已经指向了黄蒿,提取却成了大难题,用现代药学普通的提取技术,提取出来的青蒿素极不稳定,疗效甚至不升反降。

屠先生失败了89次,为了提取青蒿素可谓耗尽了心血,尝试了许多方法,但是依然突不破青蒿素不稳定的瓶颈。后来她受到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寒热诸疟疾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使用“渍”的制药思路,采取低温萃取的方式,才提取了高效而稳定的青蒿素。

正如屠先生言,传统医学正在面向世界,正在走向世界。然而,传统医学除了药学,还有“医学”,对中国传统医而言,人的身心是一体,《灵枢·天年》云:“血气已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身心一体才是完整的人。身体的不调会影响心理,“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素问·调经论》),同样心理的不调,也会影响身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东医宝鉴》说:“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病;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虽一时侥幸而安之,此则世俗之庸医,不足取也。”传统医学中,除了研究药物对疾病了治疗,也研究心理对疾病的影响以及治疗,认为疾病的根本在人心,治病不医心,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中医医书中,医生运用心理疗法的案例有六百多例,可见心理治疗在中医治疗中,也是常用到的疗法。传统医学的典籍对现代药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心理治疗同样是值得深挖的宝库,虽然如今从事中医心理学的专门人才还为数不多,并且绝大多数学者是兼职人员,但是中医心理学对疾病治疗还有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却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传统医学中的心理疗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在中医里是屡见典籍,并且收效甚好的一种疗法。在面对许多“疑难杂症”,其实也就是如今划归心理异常类疾病时,药物往往难以见到效果,中医们便积累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比之如今的认知行为疗法,也丝毫不逊色。

《名医类案》记载:一人误饮有很多小红虫的水,从此,总觉得“心中如有蛆物”。治疗者将一些红线“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用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等到他拉出来后,看到那些红线“荡漾如蛆,其病从此解。”医生并没有真正开药,而是让病人建立肚子里没有虫子的认知,当病人建立起了良好的认知,病就不药而愈了。

还有用厌恶疗法的。《世医得效方》记载:为了治疗一个酒精成瘾的“酒鬼”,医生让家人把他手脚捆绑起来,放一坛酒在酒鬼口边,“其酒气冲入口中,病者急欲就饮,坚不与之”。一会儿病人吐出一块瘀血,医生便让家人将瘀血放人酒中烧煮。瘀血形状难看,并且散发出浓浓的恶臭味。这个嗜酒如命的人“自后虽滴酒不能饮也”,从此滴酒不沾。

名医俞用右接到一个癔症病人,这个病人是女性,因为一次打哈欠把手举起来便从此再也不能放下去。当她来到俞用右面前时,高高地举着双手,无奈请求医生施以国手。俞用右当下取来银针,扬言要解她裙襦,还没来得及等病人同意,俞用右便已经开始拉病人的裙带,病人因为羞耻,害怕裙子当着众人的面掉下去,下意识地用手去提裙子,从此手就能放下了,行动如常。

更为精密的,还有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的。系统脱敏疗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称为“系统”,便是因为行为疗法的脱敏要建立恐怖或焦虑层级,逐渐实现摆脱焦虑和恐怖,是非常系统,也是针对焦虑症和恐惧症最为有效的疗法。

虽然号称是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实际上中医对此也有一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而元朝的名医张从正就用过这样的方法,并且这例疗法和现代的系统脱敏法相比,毫不逊色。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了一例张从正用系统脱敏治疗恐惧症的案例:卫德新之妻晚上遇盗受惊,从此,一听到响声就“惊倒不知人。”张从正在治疗时首先当着患者的面以木猛击茶几,“其妇大惊”,但是“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他让患者暴露在恐惧环境时,立马令其放松。“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张子和反复如此,让恐惧和放松状态交替,直到患者不再恐惧。然后,“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击背后之窗”建立更高的恐惧情景层级,“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然后继续提高层级,最后“嗣后虽闻雷声亦不惊”病人的惊恐症状完全消失。

二.、精神分析疗法

传统医学的心理治疗,除了立竿见影的行为疗法,还常常采用具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心理治疗,让病人直面无意识,沟通意识与无意识间的连接,消除力比多的冲突,从而减缓、治愈症状。

《灵枢·师传》篇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传统医学认为治病要“顺其志”,也就是要让病人内心的力比多得到流动,要让病人的自我和本我能够和睦相处。

《程杏轩医案》记载了清代名医程文囿治一“室妇郁症”,就是治疗一个患了抑郁的女孩,医生发现该女孩其实是性欲得不到满足,该女是因思嫁未遂致抑郁,于是进食即吐,药治无效。于是劝告女孩家长令其出嫁,女孩嫁人后症状就痊愈了。

《景岳全书》讲治疗“诈病”,除了故意装病,还有就是有症状但是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疾病,如今不再称为诈病,而是称为癔症。治疗癔症要“借其欺而反欺之,则真情自露,而假病自瘳也”。“借其欺而反欺之”,这就是精神分析中的利用其防御机制进行工作,让其“真情自露”令无意识涌现,就可以达到“假病自瘳”的治疗目的了。

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治疗的秘诀在于“爱与工作”,《四川医林人物》载:“肖文鉴,南充人。一室女患郁症,形消骨立,鉴嘱女结伴锄菜园蔓草,刈草二背。女初不耐,久习为常。如是一百,体渐强壮,面生华泽。”肖文鉴医生的治疗方法,也未尝不是“爱与工作”的体现。转移,是精神分析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例如催眠,就是一种转移的方法,而工作也是如此,当患者心理能量得到转移,不再固结于一处,并且在工作中树立起自我效能感,获得自我认同时,心理症状就不药而愈了。









































白癜风咨询网
北京白癜风最佳最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pz/1413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