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一词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然我们本篇文章讲的却不是这个中国精神,而是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什么呢?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国文化亦然。
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中国文化乃以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心。中国历史乃依此种道德精神而演进。
正因为中国人物都由此种道德精神所陶铸,因此,我们称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国的历史精神”。没有了此种道德精神,也将不会有此种的历史。
道德精神,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呢?
此刻暂不为此“道德”二字下定义,也暂不为此道德二字定内容,先举出两项重要的道德观念或道德理论来作具体的例子。第一个理论在孔子前,第二个理论在孔子后。
春秋时,鲁国上卿叔孙豹出使晋国,会见晋国上卿范宣子,在正式的使命任务外,谈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范宣子问叔孙穆子说如何可以做到人生不朽?
叔孙告诉他说:“照我看,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二千多年来,深印在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叔孙穆子的话,我们也可替他透进一层说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
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如果别人心里没有你,你也就等于没有活。正如儿子心里没有父亲,那么这个父亲等于没有做父亲。
孔子之后,孟子发明了“人性善”的理论。他说,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我想我们可以用孟子的理论,来解释叔孙穆子的“三不朽”说。
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何要为别人立德、立功、立言呢?这已显然不是一种个人主义了。但纵使别人心里常有了你的德、功、言,这与你又有何关系呢?
我们若用孟子的话来回答此问题,正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愿如此做,只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乐与满足。而且向善既是人类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别人心里的共鸣。
你为人立德、立功、立言,别人必然会接受你、了解你,而且追随你、模仿你。我们试问:除却我们的行为,还在哪里去找我们的生命呢?行为存在,便是生命的存在;行为消失了,便是生命没有了。
我们只有“向善”的行为,才能把握到人类“天性”之共同趋向,而可以长久地存在。我们也只有这一种生命,决不会白浪费、白牺牲,将会在别人的生命里永远共鸣、永远复活。
身体不是我们的生命,身体只是拿来表现我们生命的一项工具。“身体”仅是一件东西,“生命”则是一些行为,行为一定要有目的,有对象。我们凭藉了身体这项工具,来表现行为,完成我们的生命。
总结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也是中国人向前积极争取达到的一种人格。这种道德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以此种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脊梁”的精神在某些角度来说就是中国精神。
文章到此结束,求点赞求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