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说:作为一个好的精神分析师,对婴儿的长时间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有几百小时甚至上千小时对婴儿的观察,你可能会同意精神分析师们所说的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经历的话,你说的很多的话都是没有底气的。
婴儿观察究竟是什么,竟然对心理咨询如此重要?
婴儿观察训练课程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伦敦的TavistockClinic,Tacistock诊所被认为是世界级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的训练重镇之一,以克莱因客体关系学派为主。
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著名心理学家都曾扎扎实实地做过婴儿观察,并因此对精神分析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贡献。
年伦敦精神分析协会把婴儿观察列为必修课程。随后英国的其他精神分析取向机构也纷纷引入这个培训方式。几十年来逐渐发展到欧洲各国,90年代开始推广到南美和北美地区。
受训的学生将其经验应用在他们的专业工作中,包括心理治疗专业人士、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工作者、教师、护士和工作职责涉及儿童青少年的警察等。
婴儿观察对于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帮助的。
1.学习婴儿早年的情绪发展。
观察者借助每周一次的稳定设置,看到婴儿的心智(mind)在与照看者关系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观察自己相应的情绪反应。这样的亲眼看到和亲身体会到的婴儿心理诞生的过程,帮助受训者逐渐消弭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的隔阂(Model,SmithBandle,)。
2.增强受训者对焦虑的承载能力。
对婴儿从出生伊始的观察必然把观察者放在体验自身最原始的焦虑情景之中。观察者参与到母亲和新生儿生命中最脆弱的时期,也由于中立和不干预的姿态,观察者必须承载自己被扰动起来的原始焦虑。
小组研讨的设置在婴儿观察训练项目中发挥了容器的功能,帮助识别和承载观察者的情绪体验,提供反思的空间,观察者在观察和小组研讨中的体验可以更具体地放在自我分析或自我治疗的设置里统整。
这样的过程会帮助观察者提升自身承载焦虑的能力,在观察中和临床工作中具备足够好的容器功能。
3.提升对非语言沟通的敏锐度。
观察小婴儿和母亲的互动需要观察者逐渐发展出理解母婴之间非语言情绪沟通的能力,亦即对潜意识语言的理解能力。
同时,婴儿观察要求观察者尽量不通过语言跟婴儿的家人澄清、核实自己的理解,而是通过连续的观察逐渐理解自己感受到一些不明朗、不确定的体验。
另一方面,观察者也需要逐渐体会到,即使自己处于一个更加被动中立的位置,但是自己的潜意识表达也仍然会带人这个家庭。
4.促进对移情、反移情的觉察和运用。
虽然婴儿观察设置是非干预性的,但是由于观察的设置是非常稳定的,婴儿家庭成员对于观察者会发展出各种移情的状况,观察者也会部分认同家庭成员的投射。
DonaldMeltzet认为克制住对有关机制和意义进行解释,并不等于要克制对情感参与和认同过程的直觉性识别,这与精神分析性治疗技术对反移情的观察使用日渐增长是协调一致的(樊雪梅,)。
婴儿观察过程帮助观察者提升在移情、反移情方面的觉察,促进临床能力的统整,逐渐养成精神分析的态度。
年9月,4位中国学员成为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的中国首批受训者,在美国的资深婴儿观察培训老师NvdiaLisman—Pieczanski的带领下,完成了对5个中国婴儿的连续两年观察。
下面摘三篇实践者的分享。
观察者1:躯体化——焦虑无处可去时的落脚点?
女婴乔乔(化名)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父母是主要照看者,从出生到观察结束,先后有六位不同的保姆作为协同照看者。在观察期间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曾短期一同生活,长短几个月不等,他们在不同时期也担当了部分协同照看者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