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性少数心里(理)系列活动之
性少数群体压力模型与咨询常见问题
这几天,中网视听协会发布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引起了全网的讨论,关于“同性恋是不是病”“同性恋是不是性变态”的争论又开始被提及。当网络讨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在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大会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大会上,出现了两个关于探讨LGBT社群心理健康的分论坛。
其中论坛由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院威廉姆斯学院的高级公共政策学者IlanMeyer教授作为主嘉宾,同时邀请张真与江兰两位中心资深的LGBT友善心理咨询师,与国内60位心理学相关从业者共同探讨与性少数群体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Meyer教授与部分参与者合影
Meyer教授在正式介绍自己的时,先花了一些时间与参与者一同回顾了美国心理学界对“非异性恋倾向到底是不是病”的争论过程。在北大某一个教室的空间里,隔空给了中网视听协会一记响亮的耳光。
IlanMeyer教授
早在0世纪初,主要由精神分析学派认定非异性恋倾向是一种精神疾病,同性恋的起因可能是一种发育受阻的结果,并且当时的精神分析师和行为心理学家试图通过训练来改变来访者的性倾向。但在不久后的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系研究员艾佛伦·胡克向全国精神卫生学院申请基金,通过著名的同性恋与异性恋对比实验,证明了同性恋者不具备病理迹象,最终证明同性恋也许是一种性偏差,但它在正常的心理范围之内。
年,胡克在美国心理学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举座哗然,那种震惊与我们现在看到中网视听协会关于”同性恋是性变态”的说法后的心情是一样的。经过胡克及LGBT运动者们的不断努力,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宣布将同性恋剔除疾病分类,同年,美国心理学会也认定同性恋是正常的心理状态。
年5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删除,并将每年的5月17日确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希望唤起世人对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的北京中科医院坑北京白癜风治疗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