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事件和热门盘点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
盘点2004年的中国文化产业,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剖析的事件和热门。
在这些事件中,有的是单一的企业行动,如盛大上市和收购Actoz,准备在充满无尽想象的络世界里继续延伸其迪斯尼的梦想。不管终究结果如何,其品牌意识当为所有的文化企业家所铭记;有的是由一连串同类事件勾联起来的产业变化,如接踵而来的“产业基地”挂牌、此起彼伏的“展览会”潮流,纷纭借助本身的平台作用和产业孵化功能,改变着全部产业发展的现实走向;还有的则已成为街谈巷议的大众话题,如贩卖盗版光碟过5000张将被判刑3至7年,和WTO“后过渡期”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化将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
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的前进
事件:今年年底,经过一年半的试水期,中央部署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9个综合性试点省市,和35家具体承当试点任务的出版、公益性文化事业、文艺创作演出单位、文化企业单位目前已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观点:从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正式启动的那一天开始,它便成为了全国文化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全部2004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几近是同步进行、互为印证的进程,也正是由于以发展为主题,使得2003年和2004年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变革势必载入史册。
对比一年半之前的既定方案,试点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为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准备。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良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目前来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目标应该说已基本实现。但是作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试点工作的结束只是迈出了文化体制改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思想观念的转变、政策性支持、现行法律的修订等都是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一年半之前所指出的,为何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让我们对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新突破;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构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体制改革有着更加深远和宏大的历史意义。
文化产业基地:掀起热潮
事件:今年11月19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麦乐迪餐饮文娱有限公司等42家文化企业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42家“基地”散布在我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包括国有、民营和股份制企业。
文化部已明确表示将对这4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跟踪监督,还将制定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规定,成绩突出的将继续保存“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反之将被撤消。同时还将继续不定期进行评选。
观点:从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授牌“全国文化(美术)示范基地”,到7月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落户上海华东师大,再到11月42家文化企业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广电总局命名的多家动漫游戏发展基地。我们不难看出,2004年的中国文化产业,着实掀起了一场“基地”浪潮。
这场浪潮向我们泄漏出两个重要信号:第一,在一个还不够成熟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想突破现有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取得后发优势,发挥“基地”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无疑是一条更具实践意义的捷径;第二,通过“基地”在资金、人材、技术等多方面的会聚效应和有机整合产业链的平台特性,以文化产业微观主体――文化企业的培养和发展为核心,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正在构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命名“基地”背后隐藏的深意远远不是这场浪潮本身所能说明和涵盖的。而从目前来看,“基地”们能否承载这两个使命,还需要来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予以验证。
《文化及相干产业分类》:数字的“作用”
事件:今年3月29日,一份倾注了中宣部、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血汗的《文化及相干产业分类》正式由国家统计局出台,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关注;不到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份“数字蓝皮书”――《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况》也向公众发布;而眼下正紧锣密鼓进行着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也首次将文化产业纳入其中,预计我国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将在明年年中见出分晓。
观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经济运行的概念已被愈来愈多的企业所接受的时候,我们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却没法找到本身的“合法地位”。这恐怕算是文化产业发展的1大“中国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及相干产业分类》不但首次从统计学意义上对文化产业概念和范围作出了权威性的界定,而且是为建立科学、系统、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推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半年不到,《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况》首次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已初步具有了“支柱产业”的雏形,对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产生日趋重要的影响,这使得我国在建构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和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但是许多重要指标如产业单位数、资产总额、实收资本、税金、营业收入及利润、从业人员结构等,目前我们还没有可参照的权威性界定;而完全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需要等明年全国经济普查结束后,各部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真正实行后方能终究肯定。
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还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文化产业正在告别空洞、笼统乃至自说自话,回到现实维度上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用客观数据来认识和思考。
紧缩DVD:“横挑”音像市场
事件:今年,有一种容量是普通DVD5倍以上的“万能DVD”,又称为HDVD的DVD紧缩碟出现在市面上。这类紧缩DVD1面市,就迅速地以其“低廉”的价格“横挑”了中国音像市场,据称给国内本就不景气的电视剧音像制品市场造成了数以亿计的损失。更加令国内音像出版商恐怖的是,这类为盗版商所利用的技术有可能给音像市场的整体格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观点:盗版商在技术上领先于正版商?在HDVD面世以后,与正版音像商的“哀号”和政府高呼打击的力度构成鲜明比较的是,“知假买假”的消费者却一再问:既然有这样的技术,为何不把它用于正版音像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中?
其实,在中国音像市场,消费者用“知假买假”的方式不断证明着这个市场所具有的潜伏消费能力。但是,由于盗版所造成的卑劣经营环境,正版音像制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却并没有从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取得应有的收益,这也是近年来打击盗版力度不断加大的重要缘由。
但是,当一个产业习惯性地把发展上的颓势归结为外来因素的冲击时,就容易蒙蔽产业本身所具有的问题。音像业上、中白癜风专科哪里好、下游的利益分割格局已决定了音像市场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盗版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在音像产业面临HDVD冲击的时候,其本身具有的“痼疾”也在显现。实际上,正是音像产业中节目制作商和音像出版商的利益分配机制直接致使了正版音像制品的生产、经营者“不能”采取HDVD技术,这说明HDVD之所以能给音像产业带来冲击,其产业格局本身有一些不合理或说不适应市场之处也是重要缘由之一。
2004年,HDVD给音像市场带来的真正考问是:中国音像市场的问题都是盗版造成的么?音像产业必须面对新的局面,谢绝使用并不能停止新技术前进步伐。
盛大收购Actoz:“老大”来了
事件:今年11月29日,目前国内最大的络游戏运营商盛大互动文娱有限公司(NASDAQ:SNDA)宣布已正式签订协议,将以9170万美元的现金向韩国游戏企业ActozSoft公司部份股东收购约29的控股权。据悉,收购将分两步进行。签约后盛大将首先支付总金额9170万美元中的80,一年以后再支付剩余的20。完成收购以后,盛大掌握Actoz公司的控股权。
观点:从受制于人的代理商的角色一跃而成为股东,盛大的这1举动无疑为众多的国内游企业指出了一条可供参考的发展之道。在盛大2004年的收购清单上,有移动应用服务供应商、络游戏开发商、络游戏周边产品开发商、吧管理软件开发商、络游戏引擎核心技术开发商等等,但是,对Actoz的收购无疑是1年中最值得关注的。如果说,盛大此前的一系列收购行动,都只是为了构建一盘完全的互动文娱棋局的话,那末,收购韩国领先的络游戏企业的控股权,则意味着盛大在国际络游戏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与之前的收购相比,这次的收购应当算得上是质的奔腾。首先,这将完全消除盛大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的《传奇》游戏的版权问题,通过收购Actoz,盛大将能够很容易地解决同Actoz和Wemade的法律争端,并且也让《传奇2》许可权的延续问题得到解决。其次,这项交易还在中国络游戏市场构成了这样一个奥妙的格局,作为盛大最重要的竞争者之一――光通公司,其运营的《传奇3》游戏的部份版权也属于Actoz。在盛大完成对Actoz的收购后,盛大与光通将从原来的横向竞争对手,变成一种开发商与运营商的“有趣的合作关系”。收购了Actoz以后的盛大,控制了游产业链的上游,而运营又是自己的强项,盛大在整合以后的竞争力将更加强大,中国的游产业将再次面临一次剧变。
反观之,盛大大手笔扩大、构建迪斯尼式互动文娱传媒帝国,其中也不乏国内游市场情势日趋严峻的因素。随着国内游市场竞争的逐步剧烈,不在危机中壮大,就在危机中灭亡,盛大跳出单一络游戏模式,实现多元化拓展,虽然承当了高速扩大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但也赢得了更多的希望。因此,对盛大来讲,接下来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到最好状态,并发挥出最大功效,以避免消化不良而堕入资本并购的泥潭。
首届深圳文博会:“大”文化产业展现的平台
事件:今年11月18日至11月22日,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深圳“文博会”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会聚了国内顶尖的文化企业,展览会期间完成的文化产业交易项目金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观点:深圳“文博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一般认为,以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为契机,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自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而深圳“文博会”正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大检阅”。而深圳“文博会”在筹办期间的三次升格,也使“文博会”成为了首次打破行业壁垒的“大”文化产业展现,表达了主办各方开放融会、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姿态和欲望,从而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反应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现状和发展水平。
这些背景决定了深圳“文博会”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全国影响力,可以说它成绩了一次文化产业概念的全国大启蒙。如果说在党的十六大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政府层面正式认可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那末深圳“文博会”则是文化产业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一次普及。由此,文化产业有可能走出一直困扰其发展的所谓“行业内”窘境,走向一个为全社会所重视的更广阔和成熟的发展环境。
首届“音博会”:民营企业的盛宴
事件:今年9月26日至29日在广州,首届中国国际音像展览会以其超大的范围和10亿元的成交额,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像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界标性事件,也是2004年音像业吸引人们眼球的1大亮点。
观点:作为首届中国国际音像展览会,由于政府主办的缘由和背景,它终结了在广州已举行多年的南方音像制品定货会所构成的“地摊式”的概念或展销模式。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民营企业通过创意性的展台设计、奢华的包装“重装上阵”,向众人证明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占有85左右国内市场份额的实力,同时也向海外音像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民营音像业的主体已走出“灰色经济”或“地下经济”的阴影,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们为之努力和实践的目标。
与民营音像业范围宏大的展台相比,在海内外众多参展商中,寥寥无几的国有音像企业无论是从范围还是形象却与蓬勃发展的音像业显得落落寡合,这不能不让业内外人士再一次向国有音像企业发出诘问: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音像企业何去何从?
更值得思考和注意的是,既然是首届,固然会有第二届、第三届,那末每届都是政府办?还是企业自己办?还是企业的行业协会办?随着音像业的发展,一些体制与机制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会不断地浮出水面;还有,许多民营参展企业投入几十万元乃至更多进行展台设计、形象包装,有其合理性但也不排除做秀有余、缺少实效的嫌疑。其实,与其如此浪费高调登场莫不如眼睛向下,重视内功修炼,做优做强或许来得更加实际。
KTV音乐维权:制度缺位的“为难”
事件:今年3月1日,全国1万多家KTV经营者被要求停止擅自使用中外权利人的音乐电视、音乐录影和卡拉OK作品,从而演变出了一场大张旗鼓的音乐维权活动。而在这1年中,这把维权之火更烧向了音乐站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使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了今年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焦点。而在年终的12月,关于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的颁布和对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讨论,都使得事件具有了实质意义上的进展。
观点:这1在外人看来十分热烈的事件,对当事人KTV文娱产业来讲,却是生死攸关的一件大事。作为KTV娱乐业上游的唱片公司,这次对下游的发难据说是源自唱片行业本身的“难做”,但其背后的经济学意义却是,在KTV娱乐业的产业链条上,上游和下游没能构成一个共赢的盈利模式,因此才会出现双方都认为被对方占了便宜的局面。这就好比络游戏业中的游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的关系,正由于他们双方能够依托巨大的游消费人口构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才给全部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产业本身来讲,寻求法律和制度意义上的保护,不如探求更加可行的上下游共赢的模式。
而抛开对行业的影响来讲,在事件产生之初,各方人士就纷纭指出,法律的完善和制度的健全是解决事件的根本之道。在本次事件中,就是由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缺位才致使了双方各说各话局面的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将年底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系列举动看作是法律和制度在应对本次事件对它们所提出的挑战。而对很是依赖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产业来讲,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溢出效应无疑将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得以展现。
WTO“后过渡期”:外资“狼来了”的困惑
事件:今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3周年,同时我国也正式步入WTO“后过渡期”。在加入WTO的3年中,我国文化产业相干领域的开放也在逐渐进行中,今年这些开放已有了高峰初显的势头,其中又以影视、音像、图书这3个与WTO开放许诺有关的领域最为显著。对中国文化产业领域来讲,外资“狼”是真的要来了。
观点:其实,外资对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进入一直都像那个著名的“狼来了”的谎言。在加入WTO的3年中,人们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狼来了”的力度,作为遭到一定程度“保护”的文化产业,外资目前的参与更不能称做是大规模的,但是在步入“后过渡期”后,加大开放力度的整体大环境便会使得文化产业不可能“偏安于一隅”,这类“不开放的开放”才是文化产业真正要面对的严峻考验,也是2004年在时间意义上对文化产业真正的影响力所在。
虽然有对上游内容生产领域的严格控制,外资对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依然充满了觊觎,可以预计的是,今年外资在影视、音像、图书这3个领域的动作频频,不过是今后更大图谋的开始,而外资在投资上“谋获全局”的意识也势必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体现得更加明显。
这些都决定了,外资在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时更看重“谋势”,而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在应对时,也一定要牢记那著名的“温水煮死田鸡”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