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构成活着四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1-12-23 13:27:35   点击数:
  我们常说,我们的身体是由精神控制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精神指导下进行的。(请容许我这样去定义精神,即使并不那么恰当,但能够明白我所讲述的是一种与类似石头那般无自主性的物质相对立的概念即可。)但有时,我们能够察觉到我们的精神,如写作时;但又有时,我们不能察觉到我们的精神,如非刻意地眨眼时。于是,我们便不得不思考:精神到底由什么构成?我认为的答案是:精神由自然本能、经验类本能与思维意识三部分构成。自然本能,是生物与死物的区别,即为生存而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基本反应以及各生物结构特性。像枫树秋天落叶,兔子受惊逃跑等都是生物的基本反应和结构特性,结构特性决定基本反应,基本反应反映结构特性,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自然本能。由于这篇文章本质上还是关于人的,我们便把重点放在人上。单从人的精神上讲,自然本能主要体现在情绪方面,而且是情绪中最基本的方面:口渴会焦虑,吵闹会烦躁,身体静止蜷缩消极逃避,身体运动舒展会积极兴奋,还有规律的事物令人舒适、不规律的事物令人不安,温度、光照、空气……环境的客观因素和身体的客观状态都会引起人的自然本能,对人的精神造成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本能之所以在人精神上主要体现为情绪方面,是因为除了自然本能本身能控制的简单行为之外,情绪是对复杂行为控制的重要因素,看似向着高层的舒适发展实际解决了生存问题,可以说是很奇妙高超。经验类本能,是大部分植物与小部分植物和动物的区别,(很抱歉我没有去记录微生物的存在,一方面我认为并不需要考虑它们,另一方面我对他们是真的很不了解。)即由经验养成类似自然本能的较稳定但可改变的反应。这听起来很像生物学讲的后天学习,表现也大多相符:城市中的流浪狗过马路,鹦鹉学人类说话等等,不过本篇文章是从心理学和哲学层面讲述的精神构成,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着许多差别。在精神上,经验类本能是一种限制,对周围不剧烈变化环境的简单学习后的适应,有非常强的单一性、局限性。相较于自然本能,经验类本能非常丰富,主要体现为意志、习惯、情感、性格等等。例子无需多举,凡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固定模式都属于经验类本能,像睹物思人、杯弓蛇影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对多变的客观环境和身体状态的多次恒定调节就会出现人的经验类本能,对人的精神造成影响。因此,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经验类本能也是一种保护,避免精神无法适应环境而崩溃。思维意识,是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的区别,(而人与其他高等动物的区别是人出现了高级思维意识,其他高等动物并没有,这是由人自身结构的特性和历史选择的偶然性决定的。)即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抽象反映以及进行非物质客观的思维活动。思维意识看起来大家都熟悉,其实不然。比如思考中午吃什么:“好饿啊,中午吃什么呢?清炖排骨,鱼香肉丝?吃清炖排骨吧。”这里用汉语的表现形式不是思维意识,由“饿”推出的发问好列举的连接方式不是思维意识,但表现出来的逻辑内容是思维意识,感觉到“饿”的概念并对此进行反应是思维意识,在选择列举和比较时是思维意识。简单不标准地来说,形式的、可控的不是思维意识,内容的、不可控的是思维意识。(在其他领域往往把这两者结合,而对于我的理论,分开这两物很重要,所以我拒绝承认前者为思维意识或为其一部分。)思维意识在精神上并不能具体表现出来,它是一种过程,一旦结束就会消失,它可以再现但并不相同。思维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处理器,进行下一步反应的预料。对于预料的复杂,低级的思维意识往往直接控制行为,高级的思维意识往往间接控制思维。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自然本能、经验类本能、思维意识都是为生存依次发展出来的,从低级到高级,分别对着不变的环境、多变的环境、复杂的环境。对于人的精神来说,这三者就像美术上的三原色,只有互不可缺、相互混杂,才能描绘出一副美丽的画——构成正常的精神。所以接下来,我们深入发问: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混杂出精神的?在实际生活中又是什么样的呢?在探究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说明重要一点:精神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赖于取决于大脑,同样,构成它的三部分也是,文中讨论的事物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在实际情形中切不可形而上学地孤立出来,要重视物质的作用。自然本能与经验类本能。经验类本能是由自然本能发展出来的,自然本能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可以促进经验类本能产生,不过经验类本能不能直接反作用于自然本能,面对环境的刺激自然本能决定是否反应,而经验类本能决定怎样反应。由于生物自身能量的限制,生物一昧盲目做出机械定量反应只是一种低效率的做法,而对能量的合理分配,便是一种进化出来较高效的机制。对比含羞草和蟋蟀,不断地触碰含羞草,含羞草也会不断地收拢,直至身体机能被损害,而蟋蟀不会,当把蟋蟀放于封闭狭窄的瓶子里,刚开始出于自然本能会不断地跳跃试图逃离,而经过一段时间,它将不会再跳跃,这是一种出于自发性的适应后产生的结果,但它的自然本能并没有消失,仍会偶尔地跳跃去试探,如果把它放回自然一段时间,再抓获回来会获得同样的现象,只是经历时间会变得更快,这时间缩短的原因就是上一次的环境使它产生了经验类本能。再举一个人的例子,对于非直接生存压力我们常常感到排斥,这是属于自然本能的,而随着不断适应,我们便会减少排斥,渐渐接受强化出新模式,这就是经验类本能中的“意志”。而作为典型的基本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中,也可以体验出自然本能和经验类本能的差异,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基本情绪大抵相同,而情感却不一样,正是因为不同环境中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不同的文化等等。经验类本能与思维意识。思维意识由经验类本能发展出来的,思维意识是在经验类本能的基础上建立的,由经验类本能不断积累固化得来,同时,思维意识对经验类本能具有反作用,由经验类本能产生的有效思维意识可以不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建立新一级经验类本能,面对环境的刺激经验类本能决定怎样反应,而思维意识决定下一步怎样反应的内容。前面说过,思维意识的产生由人自身结构的特性和历史选择的偶然性决定的,所以思考思维意识时不得不把人的特性考虑进去,毕竟它是一种变异的产物。对生物自身能量的合理分配终究是有限的,一旦面对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事物就会灭亡,只能依靠自然选择剩下适应者,而这对像人类这种自身力量弱且一旦分割就分崩离析社会群体动物是很不公平的,出于历史选择的偶然性导致现在人类的祖先为生存需求选择了从环境中获取能量的道路——使用工具并一路走了下去,而正是这条不断发展的道路决定了当今的人类产生思维意识(其他高等动物产生思维意识也类似如此,但它们并没有一条路走到头),有了在经验类本能基础上预料思考的能力。现在再去回归“中午吃什么”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产生“饿”的感觉是属于自然本能,产生“饿”的概念是属于思维意识,对“饿”没有直接觅食而是先思考是(自然本能发展的)经验类本能,通过汉语形式产生“饿”的概念是属于(自然本能发展的经验类本能发展的思维意识发展的新一级)经验类本能,后面一系列的固定思考模式也是(同上的)经验类本能,但当头脑正在思考进行选择列举和比较时的内容就又是思维意识了。相互交织,相辅相成。自然本能和思维意识。自然本能可以干扰思维意识的产生和状态,但经验类本能和思维意识可以抵挡这种干扰,不过同样地,思维意识不能直接反作用于自然本能。就像植物和低等动物绝不会精神崩溃,而人和高等动物却要不断地进行心理建设。这两者关系并不密切,如果一定要讨论就会有很多经验类本能的参与,所以不再进行讨论。(再提一嘴经验类本能,经验类本能是可以渐退的,但由于其他经验类本能的帮助并不会彻底消失,往往自然本能发展的经验类本能更稳固,而思维意识发展的经验类本能弱一点。)自然本能、经验类本能、思维意识如果非要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它的话,我想精神一定是个会发展的多维拓扑物,自然本能是多维的平台,在平台上建立着许多同维度下的概念立体点,立体点会散发连接其他点或者创造其他点的一次性线,一次性线就是思维意识,而线的轨迹和点就是经验类本能,这些不同维度的事物还会相互渗透、随时变化,实在是无与伦比的美妙。写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可惜这篇文章终究是概论,存在太多太多不足,无法完全说明精神的构成,希望在以后的实际问题解决中能够完善这些理论,望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提出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yyz/2348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