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给人的第一感受并非是咨询师,而是咨询室。
通常咨询室都会布置的很简单,一套素一点的沙发,一张茶几,外加两盆植物就是全部了,墙上通常是不挂字画的。像《催眠大师》中那样的心理咨询环境,在现实中你是见不到的,那只是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布置的。咨询室布置的很简单,没什么能吸引注意力的,来访者才能够心无旁骛,静心聚焦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摆上两盆植物,是让来访者感觉到生命力的存在,对抑郁状态的来访者这尤为重要。除非特殊需要,咨询师一般是不会在咨询室里摆放鲜花的,鲜花的象征性太强。
之所以这样布置,是因为心理咨询师深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个常识却在很多时候被很多家长忽视掉了。
曾经有一位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来做心理咨询,这个孩子的问题是家长觉得孩子躁动的过份了。孩子才来的时候,也确实表现的比较躁动,不停的绕着咨询室跑,在沙发上蹦跳,我在和他妈妈了解情况时,外边四个同事都难以使孩子在外边安静片刻。最后,还是电脑游戏让这个孩子有了少些的停歇,但也只能维持一小会儿,他仍旧不停地跑进咨询室打断我们的谈话。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亲很爱干净,妈妈形容整个家就像科学实验室,井井有条,整洁明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人的出生到成长直至死亡,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再回归无序的过程。在从最初出生时的无序到进入社会体系的有序,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一个包容性的环境来允许他自然发展,允许他将玩具摆的一屋都是,允许他在墙上涂鸦,允许他将一身的泥土带回家中,允许他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世界和表达自己对此的感受。如果将家庭布置成化学实验室,孩子就与自然隔离了,与天性脱离了,其结果的表现就是孩子挣扎,挣扎着要重返自然,挣扎着要表达天性。在很多看重规则的家长、老师和医生的眼里,这就是躁动,并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其实,这就是孩子内心的一个表达:请不要束缚我的天性!孩子天性好动,这是所有的动物在幼年期共有的特征。他们或者它们通过各种方式不停的运动,尝试着与世界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通过不停的运动,激发出生命的活力,锻炼着感知觉的灵敏,构建着内心的五彩天堂。很多家长经常觉得自己的孩子脑子笨、不开朗、焦躁不安,但您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天生的吗?显然不是。这是因为由你和你爱人组成的家庭没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您的家里没有自由、没有生机,孩子就是这实验室里的试验品。他在这个实验室里,没有机会通过对泥土、木块的接触培养自己身体的灵敏性,没有机会通过故事、绘画来搭建内心的天堂从而充满快乐和活力,也没有机会通过塑造、幻想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这样的孩子也就无法通过对外界的混乱-整理-破坏-重建的这个过程,来建立内心的秩序。他的焦躁,只不过是内心世界的无序的表现而已。我们在扼制孩子的天性,天性自然就会反抗。生命总会给自己寻找出路,不能在顺境中表达,就会在逆境中挣扎。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视孩子的生命抗争为怪物,千方百计的要去消灭它,连最后的挣扎机会都不给孩子,却还在疑惑:这孩子怎么就不聪明活泼呢?难怪南怀瑾会说:现在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在干同一件事,就是残害“幼苗”。
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个不太熟的朋友,生意做的很好。家中的女儿读书也很用功,在本市一所顶尖中学的火箭班中火箭班里读书,而且还总是前三。有一次见面,我就问这个孩子:你现在成绩这么好,以后打算干什么呢?女孩回答说:我要到国外去读高中,然后读大学。我随口接着又问:读了大学以后呢?女孩答道:读硕士,然后是博士、博士后。这个回答本是意料之中的,也许是职业习惯的趋势,我又接着问了一句:然后呢?女孩很认真地说道:我要去做检票员。我不禁大奇:什么检票员?女孩:就是机场的检票员。我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为什么呢?为什么想做这个工作呢?女孩天真地回答道:因为那个工作很轻松!我的疑惑越来越重:你喜欢学习吗?女孩正经说道:不喜欢,我讨厌学习。我已经糊涂了:不喜欢,你这么刻苦好学?女孩说:我爸爸妈妈都是吃苦过来的,很累!我现在吃苦,等读到博士后就不用吃苦了。接下来,就轮着我无言以对了,并且感觉难以理解,尽管我的职业主要工作就是理解人。按照现行的社会评价,这个女孩可谓懂事听话有志气,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孩子。但我总觉得有哪点不对劲儿,也许是我的职业病所致吧。后来有一次,朋友的太太谈论起孩子,说孩子总是心里很恐惧,很难与班上同学处好关系,总是回家来说班上的同学欺负她。她的解释是:那是同学的嫉妒与男生的恶作剧。朋友太太问我应该怎么办?并和我聊了起来。摆谈中这位太太说先生最近买了一套平的“豪宅”,那种电梯门一开就直接进家的那种,花了万装修。装修得金碧辉煌,就如同豪华会所,只是太太却感觉是没有一个自己可以睡觉的地方,所以坚决不搬家。一个人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家布置成那样呢?想清楚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他女儿为什么总有莫名恐惧的了。对于将家布置成豪华会所的人来说,家的主要功能不是用以营造温馨和睦的氛围,而是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换句话说,这样的人骨子里是不自信的,不自信到不仅在外面要撑着脸面,回到家里也放不下来。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这是攻击驱力的象征化表现。攻击,意味着缺乏安全感,意味着内心的恐惧。孩子从小成长在一个充满攻击性意味的环境中,内心自然是恐惧的。这并非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攻击,而是家长将对社会的攻击(即所谓的竞争)带回到家中,无形中感染了孩子。天下无情是皇家,皇子们的心中充满的不是关爱而是恐惧,所以才用尽心机、骨肉相残。当你的家越来越像皇宫一样的富丽堂皇,家中的温情则就越来越少。这样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在竞争的路上永不停歇,一路向前。如同清宫剧中的阿哥和嫔妃,人人雄才伟略,个个争强好胜,却不过只是为了换取那转瞬即逝的安全与温情。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很努力但同时心里很累,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胜过别人来让自己感到安全。他们坚持着、压抑着、努力着,直到有一天能够感到安全,但却不知内心的安宁永远不可能通过对外的竞争来获得。他们坚持着、压抑着、努力着,直到有一天能够领悟并回归内心去寻找失落的世界,或者直到撑不住而爆发的一天。学习心理咨询、从事心理咨询以来,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不在于家长讲了多少道理做了多少工作,也没有各种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讲的那么复杂玄妙,而就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起居用度之间。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那就请先为他营造一个能够滋养心灵成长的环境。
复方白芷酊北京青少年知名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