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个关于孝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请转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7-4-3 10:39:31   点击数: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忘记自己、铭记他人;

这种力量是你、是我、是每一个人······

近日,江干区举行首届“钱塘孝星”颁奖典礼,申屠烈、章丽英、来芳、王秀萍、高水娥、朱良生、皇甫良伟、傅剑强、杜佳琪、廖金兰等10位一起被授予首届“钱塘孝星”荣誉称号。

“钱塘孝星”的执着付出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到底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们?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们,读懂他们!

活到老孝到老——申屠烈

申屠烈,今年已83岁高龄,原来一直居住在景湖社区,年起,为了照顾年迈的丈母娘,搬到了景苑社区。十一年来,他和妻子王水玲一起,陪伴现年98岁的丈母娘陈根娣老人,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让老人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

每天早晨,申屠师傅要买菜,搞卫生,处理日常家务,除了老丈母娘的贴身事情是交给妻子王水玲的,家中的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申屠师傅一手包办。一家三个人都是老人,很多事情都要格外注意。吃饭要注意均衡营养,穿衣要注意舒适保暖,行动要注意保障安全。事无巨细,都是申屠师傅安排妥帖。陈根娣老人98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神智清明,全都是因为申屠师傅两夫妻的全心付出悉心照料。陈根娣老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女儿好,我女婿更好”。正是因为申屠师傅的耐心细致和悉心付出,才赢得了老人这样的赞誉。申屠师傅说:“自己年纪也大了,也会有烦躁的时候,也会有不舒服的时候,但是看看老丈母娘这么大的年纪,我们对她好,就是给我们自己的子女做榜样,以后他们也会对我们这样。”就是这么普普通通的道理,申屠师傅坚持了十几年,把简单的事情做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做成了街坊邻居交口称赞的事情。

申屠师傅家对面居住的也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诸传兴,申屠师傅平时也经常对诸老伯嘘寒问暖,关照有加。诸老伯年纪大脾气古怪,不愿意与子女有多的沟通交流,申屠师傅就每天注意观察诸老伯的情况,一有什么异常就马上与老伯的子女联系。有一次,诸老伯半夜晕倒在地上,是申屠师傅一大早发现后联系和老伯的家人,医院治疗。诸老伯的子女逢人便夸:“都说远亲不如近邻,申屠师傅真的是中国好邻居。我们这些子女也都亏了申屠师傅的帮忙,有这样的好邻居,真的是老人家的福气,更是我们做子女的福气。”

申屠烈是一名退休党员,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除了在家里照顾老人之外,他也积极投身社区公益事务,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申屠师傅参加了社区的义务巡逻队,为维护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平安尽心尽力。今年G20峰会期间,他安排好家长事务之后,定时定点参与社区平安巡防。他说:“小家大家都是家。大家好了小家才会好。我们三个是个小家,生活在社区这个大家里,我们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就要为这个家尽一点力。”

申屠烈,一名普通的退休党员,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做着普通的日常琐事,却将这些最普通的日子过出了不普通的品质。

女儿心助老员——来芳

来芳,景昙社区协管员,到社区服务老人已经有12个年头,老人家里有什么人,平常爱吃什么,性格如何,爱好是什么,她都了然于心。被老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小来”,而这些老人们的女子也已经把她当成了家人,称她为“来大姐”。

都说来大姐对待老人三“心”二“意”,这可不是批评她,而是她有“爱心”,服务“细心”,使老人们感到“贴心”,怀揣的是对助老工作的“诚意”和“真情实意”。来芳说:“只要把老人当自己家的长辈,心态放平,自然就能走到他们心里。”

助老员顾名思义就是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但却与普通的保姆不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服务的人群更广,来芳一个人要服务50余位高龄独居老人,最大的有99岁。每天早上,来芳会到社区院子里转一转,看看常见的老人们是不是到院子里相聚聊天,要是哪位不在,来芳就会马上询问;每天中午回家前,她总会先到几几位高龄独居老人的家中看一看,看看她们是否已经吃饭了。有一次,王奶奶家煤气维修,来芳怕王奶奶吃不上中饭,连忙到新丰为王奶奶买馄饨;李大爷脚崴了,来芳连续一个长星期帮他买菜做饭;吴从连老人,身边没有亲人,一次突发心肌梗塞差点夺去了老人的生命,是来大姐得知消息后,拨打,医院,使老人渡过难关。

为了让社区孤寡、残疾老人享受快乐晚年,每逢过年过节,来芳都会上门慰问,陪他们说说话,帮他们搞搞卫生。当他们生日的时候,来芳会买个蛋糕给他们庆祝,医院、敬老院,来芳也一定会亲自到场,老人们看到来芳风尘仆仆又满怀微笑的身影的时候,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女儿一般。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份工作麻烦,事情又琐碎。如果是自己家里的长辈需要我们,还会觉得麻烦吗?”来芳笑着说。每每老人们想拿点什么东西来谢谢来芳的时候,来大姐总是推脱说:“您总是说我是您的女儿,哪有女儿照顾父母还要拿谢理的呢!”

在助老服务的岗位上,来芳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着,从不疲倦从不厌烦,她已经把工作看成了生活,老人们的幸福就是来芳的快乐。

其他“钱塘孝星”感人事迹

第一届“钱塘孝星”事迹

1、闸弄口街道章丽英

在濮家联合社区,人们总是能看到一个永远奔波忙碌的身影和一张笑盈盈亲切可人的脸庞,她就是章丽英,一个热心公益、勤劳善良、尊老孝老的好儿媳,几十年如一日操持家务、尊重孝敬公婆,无怨无悔,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受到邻里的一致称赞。

人常说媳妇婆媳关系最难处。是啊,做好媳妇难,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可是做起来、做好,那是相当的难,是要付出很多,甚至委屈。章丽英对待公婆非常孝顺,从年结婚至今三十年来,她自觉地承担起照顾、护理公婆的担子,与公公婆婆长期一起生活,从没有跟老人顶过嘴、吵过架、耍过脾气、红过脸。她不管大事小事,都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多年来她始终保持恭敬、孝顺的态度,不但为老人洗衣服、做饭,还经常为老人买老人想吃、喜欢吃、适合吃的食品、洗头洗脚、剪指甲、陪老人聊天。婆婆每次卧病在床,她都无微不至地照顾,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婆婆因十多年一直患有糖尿病,加上个性比较刚强,有时候情绪会比较烦躁,爱发一些无名火,但她从不回一句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把委屈往肚里咽,从不生婆婆的气。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惹她生气了,体谅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心里烦躁才会这样的。婆婆气消后,她还满脸带笑地劝说婆婆,以后年纪大了,有什么事慢慢说,我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您老人家尽管说,我们一定改,这样发火会伤身体的。老人听后也表现出愧疚的样子,觉得对不起这位善良孝顺的好儿媳。有一次婆婆由于患糖尿病综合症大小便失禁,医院,治疗期间她不顾劳累,医院精心照料,端屎端尿,帮婆婆擦洗身体、给老人梳头,把做好的饭一口一口地往老人嘴里送,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总是陪伴在婆婆身边,坚持去照顾和陪伴婆婆。为了让婆婆舒服些,她蹲在床边不停地帮婆婆按摩双手双脚、前胸后背。躺在床上的婆婆想坐起来,她用尽力气把婆婆扶起来,婆婆坐不稳,她又让婆婆靠在自己身上。但坐一会儿,婆婆要躺下,她又尽力把婆婆放下去,这样的动作一天要重复好多次都毫无怨言。每次给婆婆喂药,她都先试试水温,热不热、烫不烫,再把药放到老人嘴里。今年8月公公因低血压住院治疗,她医院精心照料,出院后由于年老体弱,公公还需要卧床休养,她就每天准时把公公吃饭、卫生等事情安顿好,没日没夜地辛苦忙碌。在章丽英的精心照顾下,公公现在虽然84岁了,仍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逢人便夸:“要是没有丽英这个好儿媳,我这把老骨头可就没这么舒服了。多亏了我们家丽英,要不是她在饮食上变换口味,在生活中贴心地照顾我,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散架了。这么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在我患病的时候,她总是帮我穿衣洗脸,把我服侍好了,又去做早饭,让我吃好、喝好,还时常给我讲笑话,逗我开心。全家人的衣裤被褥丽英总是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把我们照顾得舒舒服服,开开心心。要说丽英的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章丽英对老人的孝敬赢得了亲戚邻居的广泛赞誉。每当遇到这样的夸奖时,她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每个媳妇都应该做的事,没什么好夸的。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人都有老的时候,我们也有老的时候,我们也有儿女,所以说孝敬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公婆疼孙子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孙子,孩子要什么都给孩子买,她看到了就对公公婆婆说:“你们年纪大了,要留着自己吃,孩子还小,以后吃的机会还多呢,不要什么都给孩子买,要考虑到实际的需要再买,孩子要啥就有啥,这不是疼孩子,这样会把孩子惯出毛病来,你们说是不是?”在她的言传身教、用心培养下,她的儿子对长辈都很有孝心,对小朋友都很有爱心,非常懂事、孝顺,有了吃的总是先拿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

章丽英用三十年的实际行动印证了她的孝心,她的事迹在小区里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送中受教育,在传送中受感动,在传送中升华思想,在传送中学习榜样,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

2、采荷街道王秀萍

在荷花塘社区有这样一位平凡的女子,她叫王秀萍。自从她的父亲王德兴从年因脑溢血开刀后,她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照顾父亲的生活。王德兴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年脑溢血时,需要做开颅手术。虽然开颅手术的高风险性,可是王德兴病情危重,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手术的程度。

在重症监护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老人病情趋于稳定,于是转到了普通病房,可是术后还是有脑溢血产生继发性癫痫及左侧肢体偏瘫等后遗症,照料起来十分不易。王大姐的生活就是在工作和照顾父亲之间。她是哇哈哈公司的中坚力量,在处理完繁杂的工作后,医院,一张简单的躺椅,一陪就是大半夜。

王秀萍对父亲的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夏季,由于天气炎热,老人长期躺在病床,容易引起褥疮等,她听取医生的治建议后,认真学习术后护理,向护士、护工取经,到图书馆自学病人术后护理知识。

之后,针对父亲因长期卧床,为了防止发生褥疮,王秀萍经常小心的给父亲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后背及手,腿等四肢方面。通过持续,长期的护理措施,勤翻身解除局部压迫,让老人的到最好的照顾。

手术后,气管切开后,老人和子女的沟通成了问题,王大姐阅读相关护理类书籍,学习了简单的手势等,这样,在和老人沟通时能够尽量知悉老人现在的身体状况,她对父亲的耐心和用心让医生和护士倍受感动。

老人经过漫长的悉心照顾后,病情逐渐稳定,加之王秀萍对他术后给予的照顾,王大伯几乎没有出现一个褥疮,情况良好,老人顺利出院回家。

由于长时间的住院生活,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一个重新开始,逐步恢复的过程。这时,王大姐在老人住院期间自学的护理学对老人在家中的一些生活能力起到不小的作用。从进食方面来说,在医院时因为气管切开,靠挂营养液维持身体机能。出院回到家中,老人在王大姐的照顾下从无到有,她从汤到粥,开始以流质食品为主,逐渐慢慢过渡到一些容易消化的面食,如面条等。在老人的行走方面,本来家人并未抱很大希望,她慢慢的训练老人的行走,从在轮椅上开始,老人慢慢的能够在他人搀扶下进行小范围的行走,这对之前卧床的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老人日常的洗漱,如洗脸刷牙等,王秀萍不厌其烦的帮助老人做一些如打湿毛巾,挤牙膏到牙刷上这些辅助工作,老人从一开始需要完全帮助到后来能够进行洗脸,及梳头等自理能力。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王秀萍对父亲的小心值得我们学习。

3、四季青街道高水娥

高水娥,出生于年7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四季青人。年嫁入三叉,成为了一名三叉媳妇,大家也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高大姐”。

高大姐经常挂在嘴边的不是她的女儿、丈夫,而且她的爷爷奶奶。爷爷已于年去世,享年岁,奶奶92岁,身体非常健朗。

每个周末,高大姐都会一早去买好菜去奶奶家,为奶奶做上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然后帮着洗洗衣服、搞搞卫生,再陪着老人唠唠嗑,聊聊家常,到了晚上,端上一盆热乎乎的水,给奶奶泡泡脚,剪剪指甲,安顿好奶奶入睡。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却时时刻刻透露着高大姐对奶奶的关爱。高大姐的到来让原本冷冷清清的老人家里顿时充满了生气。奶奶总爱拉着高大姐的手,把自己珍藏的“宝贝”——零食拿出来给她。正如耳熟能详的《常回家看看》里面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随着年龄的增长,奶奶的性情开始回归到了小时候一样,有时候更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无理取闹,高大姐总是笑着哄着老人,像是哄着自己的孩子一样,阳光充足的下午,陪老人散散步,晒晒太阳。奶奶和公公婆婆住一起,每次去看望奶奶,高大姐总买双份的东西。老人就像孩子一样,看到这孙媳妇买了东西孝敬长辈,也会眼红,偶尔还会撒娇说:“为什么没有我的啊?我也要啊!”顿时惹得大家哭笑不得。高大姐说:“你是我们最最宝贵的‘大宝宝’啊。”

在一个下雪天,奶奶突发疾病住院,而刚刚做完息肉手术的高大姐不顾自己的身体,医院,挂号、收费、检查、办理住院,当奶奶入住到病房中,她才松了一口气,此时的她脸色已经苍白。在家人的劝说下,医院,回到家中休息。医院的饭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她就亲自熬好了粥,配上爽口小菜,医院,一勺一勺喂奶奶吃下后,才安心地离开,继续准备营养又美味的午餐和晚餐。直到奶奶出院,一直奔波在家、医院、单位的她整个人瘦了一圈。有人怪她:“这么拼干嘛,自己身体都不顾了。”她笑笑说:“这不正好减肥么。”

“每个人都会老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最亲的人会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陪伴他们的时候”,这是高大姐常对她女儿说的。爷爷的离去,令她十分痛心,但是她知道爷爷走的非常安详,所以她更加珍惜每一次陪伴奶奶的机会。

高大姐从来不会忘记每一个家人的生日,特别是公公婆婆和奶奶的。她说,那个年代的人都是这么苦过来的,奶奶和婆婆生完孩子能有个鸡蛋吃,就已经算得上是在补身子了,更不用说过生日。我们要谨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长大了,也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候了,勿忘初心,心怀感恩。曾经不曾拥有过的,高大姐希望能给她们补上,让她们开开心心地安度晚年。

高大姐作为社区的工作人员,不仅照顾好自己家里的老人,更是抽时间







































郑华国
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yyz/1496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