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你猜别闹”
昨晚我看了那个电影
《TheIntern》(实习生)
其中一个情节
让我流泪不已
当海瑟薇发现丈夫的婚外情
她说她非常害怕
我以为
她会说,她怕她不会再爱了
结果,她却讲
我怕我最后
孤伶伶的埋在坟墓里
而我的旁边空无一人
我们的家庭
我的丈夫
我的孩子
我的父母
是否天生带着一项职责
以不让我孤单
为最终目的?
为什么我与海瑟薇所扮演的女人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境遇
都一样,在家庭中
感到孤单?
每天我们都在轮番分享
各种别人总结的生活经验
有人分享鸡汤语录
有人崇尚婚姻心得
也有人说生来为人,你应当宽容
我们这个国家
天生就喜欢形式主义
“家庭”从我们出生后就带着一种
形式上的认同
灌输来的家庭观
比我们实际触碰到的家庭感
更具意义
有时我会也会迷茫自己的认知
比如有时去看一部外国电影
你会发现,不论是在一个关系中
还是一个家庭里
人们的对话总是出现
“right?right?right?”
充满征询与个人判断空间
而我国的语言里
只是出现
“我告诉你,我告诉你,我告诉你”
这样的指令
我们就生在一个
个人意志无须强劲的国度
我有一天在接女儿放学的路上
听到一位爸爸这样对女儿说
“告诉你,听爸爸的你就不会吃亏,知道吗?
是的,我从小就是听这样各种
标准的传销式语录
长大的
而我女儿的这一代
竟然分毫不差,还在传播
还是那部《实习生》里
有这样一个镜头
海瑟薇去送女儿上学
发现女儿的小伙伴正在发脾气
她问女儿,她怎么了
女儿无奈的说
她们郁躁症
多么可爱的解释
影片放到这里
海瑟薇理所当然给出了
“嘿,我懂”
“来,抱一下”
“你的朋友这样子,你很辛苦”的一连串反映
我一下想到自己
有时候
我会禁不住当一个表面上的妈妈
给出自己的孩子
表面上的正义
你不是也一样?
你也许会告诉你的孩子
“嘿,你不要这样说
这样说不好
你应该去同情她
安抚你的朋友”
我们经常会感到孤独
是因为我们经常自己
就把好好的联接切断了
然后一本正经的告诉自己
这就是本来的样子
此刻我坐的咖啡厅
旁坐是一户外国人家
祖孙三代
爷爷、爸爸、孙子在喝咖啡
这样的情景
在我身边的家庭
实在是少见
多见到的是
爸爸领着孙子
周末去爷爷家蹭饭
因为妈妈加班
或者是
每逢节假日
一家人一起去餐厅
热热闹闹吃一顿
饭桌上一定是这样
爷爷端着爷爷的架子
爸爸驾着爸爸的威风
而我身边这一座
却是这样的
他们在商量
下一个暑期
三人去日本还是非洲
继续男人间的旅行
在他们身上
你看不到爷爷老了
即将没落
爸爸恐慌了
四十不惑
孙子一脸迷茫
是挣钱还是挣命
我说过我不是崇洋媚外
也许他们这样只是特例,被我幸运赶上了
但我向往的家庭
就是这样
所以海瑟薇在电影里的哭点
应该这样理解
家庭带给我们的
只能够是陪伴
或者说是
精神上的陪伴
同进同退
精神统一,没有压制
就没有叛离
图
By
电影
实习生
-End-
▼
"这个时代已经忘了怎样时髦"
你猜别闹
热情的双子—龟毛的处女
一路走到底的实干女VS.一路胡闹来的时尚编辑
▼
从此以后
我们,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