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心理防御理论。
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因为不符合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潜意识这个层次。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则是前意识,如同冰山与水面起伏接触的地方,需要通过某些特定的事件或行为才能被唤醒。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存在于海里的冰山,露出冰山的那部分叫意识;潜在水下的,看不见的那部分就叫潜意识。意识占10%,而潜意识则占90%,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弗洛伊德将这种结构作了一个比喻:
无意识系统是一个门厅,各种心理冲动像许多个体相互拥挤在一起。与门厅相连的第二个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
门厅和接待室之间的门口有一个守卫,他检查着各种心理冲动,对于那些不赞同的冲动,他就不允许它们进入接待室,而被允许的就进入了前意识的系统,一旦它们引起意识的注意,就成为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认为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求得个体的舒适,避免痛苦。
例如,婴儿生下来会哭泣。
“自我”的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
例如,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
自我是寻求本我的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也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例如,我们饿了会想吃饭,这是“本我”。
当我们饿了的时候是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就拿来吃,这就是“自我”。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可能会被挨打。
为了形象地表述,弗洛伊德打了一个比喻:“本我”是匹马,“自我”则是骑手。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文章内容、图片均摘自于网络)
十分钟了解心理学心理学讲系列|治疗手法篇
催眠治疗:一次与潜意识的对话(01)
催眠治疗:一次与潜意识的对话(02)
催眠治疗:一次与潜意识的对话(03)
从心理画中读懂未知的自己:绘画治疗系列01
从心理画中读懂未知的自己:绘画治疗系列02
从心理画中读懂未知的自己:绘画治疗系列03
用音乐聆听你的内心声音:音乐治疗系列01
用音乐聆听你的内心声音:音乐治疗系列02
用音乐聆听你的内心声音:音乐治疗系列03
心理治疗师的“语言魔法”系列1
心理治疗师的“语言魔法”系列2
心理治疗师的“语言魔法”系列3
萨提亚模式治疗:身心整合,内外一致(01)
萨提亚模式治疗:身心整合,内外一致(02)
萨提亚模式治疗:身心整合,内外一致(03)
心理学讲系列|心灵密码篇
改变心灵的密码:NLP系列之一
改变心灵的密码:NLP系列之二
教练技术系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01)
教练技术系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02)
教练技术系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03)
弗洛伊德和你谈谈精神分析01
赞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