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
周杰
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新竹台灣
作者介紹: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古典思想與文學、美學
我們在學習各個學派的各種理論的時候,總是懷疑各種理論的正確性,或者說這種理論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夠概括所有和解決一切問題。與此不同的另一種態度則是排斥或反感這種理論所推演出結論,其原因則是它衝擊了我們先前已經形成的認知,借用解釋學的概念來說,就是“前見”,我們以此為依據對新的東西作評判,如此必然導致偏見產生。前者追求絕對的普遍性,後者是固步自封的獨斷論,這是我們初步進入文學理論研究者所具有的最大困難。其實,解決困難的方法簡單言之有二,即保持懷疑態度,所有理論的最終結論都值得懷疑和推敲;“滌除玄覽”,毋要非以前認識來參照新的理論,而是不斷吸取和完善,揚長避短。那麼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就是個幾好的例子。首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不具有普遍性,因為其研究對象本身就是有關精神病理的個例研究,對象也是個體的精神病人,其研究結論不能推廣到整個人類,而其性本能也不過是人類本性之一;其次,我們也不能以先前的理論依據,指責精神分析學是完全錯誤的,它只適合于精神病的治療,而與正常人的本性無關,而忽略精神分析對人類自我認識,尤其是人的自我認知的巨大推動作用。
要說明以上問題,就得弄清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其理論體系主要有心理結構、人格結構與心理動力三個部份。第一,心理結構分為意識、前意識、無意識三個層次。首先,意識屬於能夠覺察到得心理活動。在西方哲學史中曾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認為人是依靠意識認識世界,如“我思故我在”的觀點開啟了認識論。其次,前意識介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但很容易浮出水面變成意識。最後,無意識又稱潛意識,是不能察覺到得心理活動,是隱藏在水下冰山,代表著人內在最本能的慾望、動機和情感,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為了“求同”不得不“轉移”和“昇華”而被壓抑而隱藏的慾望本能,即性本能,人心理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然而無意識也通過某些途徑表現出來,如夢,失言,玩笑以及行為倒錯(parapraxis)等。
第二,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超我,是幼年時期通過父母獎懲而形成的道德自律、良心、理想,以致最終內化為社會價值。有趣的是,弗洛伊德在解釋男性和女性在形成超我的過程中,認為女的道德自律能力低於男性,由於閹割情結(castrated白癜风能治了吗中科白癜风寒假感恩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