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心理育儿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常识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9-9-24 11:59:59   点击数:
  

声明shengming

本文资源转载于李雪爱与自由的博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旨在分享,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合作!

网上育儿经众多,妈妈们多了很多资讯和选择。同时,早被心理学证伪和批判的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也在中国疯传,比如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训练法等等。作为心理医生,众多来访者的故事,深知这些方法对婴儿造成的创伤难以逆转,很心痛,写下一些常识。这些常识,是真实的个案累积和不断自我分析体验的结果,理论上以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主,客体关系学派对母婴关系长期大量的案例追踪和成熟的理论架构,向求知的朋友们推荐,另外向妈妈们推荐《希尔斯亲密育儿法》。

--------------------------------------------------------

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大;心理问题越严重,可推测其创伤开始越在早期。早期亲子关系模式奠定孩子的人格基础。1岁前的孩子处在全能自恋中,感觉自己和整个世界相融,这种感觉需要妈妈和孩子一体般的呼应来维持。妈妈就像孩子的镜子,孩子透过妈妈的脸,“看到”自己,确认自己的存在。相反,如果微笑,哭闹,饥饿等等表达,经常得不到妈妈的及时回应,孩子会陷入最可怕的感觉--不存在感。精神分裂症,自闭症,都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基础。之前的文章总结过母婴的四种回应模式,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婴儿的微笑,哭闹,寻找母亲等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因为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会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的要求。而幼时需求经常“被延迟”的孩子,出于得不到的恐惧,会迫不及待甚至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兑现,无法判断环境和时机是否合适。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争取利益时压抑又怯懦,容易成为“老好人”,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内心空虚,欲求无度的人。

孩子所有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诉求,因之前正常表达时不断受挫,导致现在用有问题的方式,成年人也如此。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家长可以先问问自己,他的真实需要是什么,我之前是不是忽视了他的需要。比如微博上网友提问,和老公一起带孩子去超市,买完酸奶,孩子却停留在酸奶柜台那里不肯走,我和老公先走了,孩子居然躺倒在地上。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孩子,被琳琅满目的酸奶吸引,想多看一会,家长没







































白癜风国际诊疗技术高峰论坛
白癜风国际诊疗技术高峰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tjsjb/19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