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那兔
壹心理专栏作者责编:探长
不久前,一篇《中国不缺朗读者,中国最缺赛先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我个人认为,“朗读者”和“赛先生”本没有贵贱之分,但当潮流的天平无法维持平衡时,必会有一边显得珍贵。
受此文启发,我也想侃侃我国心理圈里偏科的现状。
1.
“听说你是学心理的?”
讲真,现在跟别人说“我是学心理学的”,早已经没人说“你猜我心里在想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感叹:“厉害厉害,现在的人都特别需要心理咨询!”
这说明两点:
①他们知道心理咨询是干嘛的
②他们不知道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是干嘛的
谢谢你没把我当算命先生
如果仅仅因为这点小事抱怨,那我就太酸了。事实上,大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这是好事。只是,反观心理科学却对大众影响甚微:
对操作性定义的理解程度几乎为零
用身边的个例反驳社会群体现象是常事
把认知偏差当客观事实还不听解释
科学解释太艰涩于是宁可相信牛鬼蛇神
……
基于这种现状,我认为,不管中国缺不缺懂心理咨询的人,但懂心理科学的人肯定是缺的。
2.
当大众聊心理时,究竟在聊什么?
“心理学”是外来学科,对应的英是:psychology
但是“心理”,对应的英文大概是:mind
肉眼看也看出来了,“psychology”跟“mind”不容易混淆,但“心理学”跟“心理”很容易混淆。这可能是在中国科普心理学的最大障碍——我学了几年方法论(-ology),但大众以为我天天都在思考人生。
思考人生谁不会?
还用得着专门去大学里学?
我推测,国内的心理学爱好者中有95%应该是“思考人生爱好者”。
这里采用了一种逆推法:我跟心理学爱好者谈科学时总会像个异类,这说明我应该属于P值显著的小概率事件。
所以在中国,大众聊心理,大概95%的时候不是想聊心理学,而是想聊思考人生那些事。
3.
大众为啥更愿意了解心理咨询?
因为有了“心理学=思考人生”这种先入为主的误会,心理咨询明显更符合大众对心理学的预期啊。
在这种误会之下,读者翻开一本基础的心理学书籍时,他们会失望的。
因为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导论,大众自然也不知道心理学还有实验法还要学统计学这些事情,他们对心理学的朴素认知就是:
著名心理学家=非常擅长思考人生的人
比如,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本就在心理学史上引发了巨大轰动,加之《梦的解析》非常切合中国的解梦文化,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成为了大众心目中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经典精神分析虽然在今天看来问题百出,但毕竟体系成熟、自洽完美,这种人性解读对大众来说是震撼的,那感觉,必须跟“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
不调查一下
你都不知道有多少“妖艳贱货”混进来
不管是营销到位,还是名气太大,实际情况就是弗洛伊德成了绝大多数心理学爱好者踏入这个领域的引路人。
关于概念的形成,心理学上有一个原型说,意思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客体会成为该类客体的代表。比如,说起水果这个概念大多数人心中的原型都是苹果。
在中国,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学的原型,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家的原型。所以,解梦、催眠和性欲期这些东西在中国如此流行真的一点都不奇怪。
有多少研究者反对我的理论
就有成万倍的中国读者信奉它
不服你来咬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