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论根基。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有认识论的指导作用,剩余价值学说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验证,两者又共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财富观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两个伟大发现的确立过程中,蕴含在马克思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中,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唯物史观揭示了财富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史观是马克主义哲学的灵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向。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论基石,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对财富的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揭示了财富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指出是私有制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乱象,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路径。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立足于现实的生产力,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切入点揭示了财富运行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劳动在财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看到了财富背后的各种生产关系。
生产力不仅决定了财富运行的方式,也决定了财富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财富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特点。随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财富的形式以及运行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共同地域或者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获取资料,财富的形式就是直接从自然获取的资料,基本不需要加工就可以直接满足生存的需要,这时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依附关系。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财富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劳动产品在地主和农奴之间进行分配,私有制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突破地域的限制从而获取更多的满足需要的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获取剩余价值。资产阶级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财富积累,财富的形式和手段都得到了丰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了社会上多数财富的劳动者的处境十分艰难。
资产阶级财富的生产具有剥削和奴役性,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最大限度压榨工人阶级,获取了大量的财富,社会上两极分化逐渐拉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也变成了剥削与奴役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之前的社会类型一样,只是一个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存在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也注定要被更高级的社会阶段所代替。
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无法满足它继续发展的欲望,只能寄希望于更高级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只有冲破自己打造的牢笼,才能真正的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适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阶段,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时,“财富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本质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揭露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本质的关键,是马克思财富观形成重要理论来源。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克服自身的矛盾,这种盲目的追求剩余价值的行为是无法实现与自然、人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追求的最终目标,也使“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财富的生产也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阶级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同时工人阶级劳动的价值也实现了增殖,两者是统一的。资产阶级在形式上生产使用价值,但这不是生产的真正目的,他们真正的追求始终只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相分离,其实质就是用劳动换取资本,“资本的文明的胜利恰恰在于,资本发现并促使人的劳动代替死的物而成为财富的源泉”。
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中,资本主义社会是“为了生产财富而组织的最完善的社会”,资本家占有了社会上大多数的财富,控制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工人阶级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劳动也因此变成了雇佣劳动。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占有了工人阶级所有的劳动成果,只支付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价值就实现了资本和劳动的互换,用形式上的平等交换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并将物质财富大量的转化为资本,这种资本一方面在转化为资本家增殖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转化为雇佣劳动。
剩余价值学说把劳动分为必要和剩余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是维持工人以及家人基本生活的部分,而资产阶级财富生产的秘密就隐藏在剩余劳动即剩余价值中。剩余价值由工人生产,但是在超过正常工作之外的时间生产的价值,却被资本家占为己有,体现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劳动创造了财富,也使工人变成了生产的机器,工人阶级没有通过劳动改变贫困的命运,反而处于更加艰难的处境。
资本家通过对劳动资料的占有剥夺了工人阶级的劳动成果,无偿占有了社会上大部分依靠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其中部分的剩余价值被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用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而剩余的部分就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并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产阶级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用来扩大再生产,但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上最庞大的消费者却仅仅只能通过劳动支付最基本的满足生存的产品。
工人阶级根本无力购买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庞大的社会产品,即一边是生产力的无限扩张,一边是购买力的严重下降,这种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就引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也是资产阶级无法克服的矛盾。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本质,找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产阶级无法克服自身存在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只有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私有制和私有财产,才能消灭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才能实现“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预测了未来财富的发展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理想社会的理论。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不仅预测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为财富发展指明了道路。只有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的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劳动从维持生存的手段转变为一种享受的活动,“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反封建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资本被少数资本家所掌握这个资产阶级无法克服的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引起了以生产过剩为主的经济危机的频发,阶级对立日趋频繁与激烈。资产阶级的生产不仅创造了财富,也生产出了一个与自身对立的阶级,这就意味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把资本变成所有人的财产,资本才不具有任何阶级性质。只有克服少数人占领多数人的劳动成果,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才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劳动不是维持人生存的手段而变成是丰富人的活动,人才真正的获得解放成为自己的主人。到那时,“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作为财富生产主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将逐步消失,社会财富不断丰富,并将实现按照各自的需要进行分配,社会上每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摆脱了物质财富短缺和精神财富匮乏的状态,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的实现自我发展。人的天性得到释放,最终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