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瑞卿
“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古城保定历经千年而越发蓬勃,厚重历史与崭新时代碰撞,凝结为“崇信重义、尚和争先、开放包容、创新实干”的新时代保定精神。这既是城市辉煌的文脉底蕴,也是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精神支撑。保定书院文化肇始于唐代,经宋、元,兴盛于明、清,清代时不仅书院数量冠绝河北,更是有莲池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南北称雄,数千年来,书院文化传承的人文精神及精神蕴蓄,如涓涓细流融入保定人民血脉,滋养着城市文明。书院文化与保定精神两者内核相通、一脉相承,在相互浸润中融为一体。
崇信重义,风骨不变。崇信重义是保定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书院教育的价值追求。古代书院是特有的教育机构,以德育为教育的核心,更加注重人的品行培育。作为讲学、研学之所,书院讲师多为儒学集大成者,通过讲学论道、质疑辩难和会讲等形式,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如张子书院,由北宋理学创立者之一张载建立,为其讲学之所;如二程书院,由宋明理学奠基人程颢和程颐创办讲学;如莲池书院,清代时主要课程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汪师韩、章学诚、黄彭年、吴汝纶等宗师大家曾在此讲学。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儒家以此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书院通过讲学,将崇信重义的道德品质镌刻进保定人的灵魂之内、展现于方寸之间,体现着一方水土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渊源,塑造着保定人的风骨。
尚和争先,品质不改。尚和争先是保定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也是书院教育中的灵魂。“尚和”文化源远流长,在儒家思想中,所谓“和”,包括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睦、国与国之和平。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道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尚书》讲“协和万邦”、《周易》讲“天下和平”,道出的是国与国的和平;张载主张“民,吾同胞”,道出的是人与人的和睦。书院教育把“中”“和”的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宣讲教化,敦励风俗”,搭建起从个人到家庭乃至社会稳固的“尚和”组织构架。“争先”,敢为天下先的尚勇精神孕育于保定自强不息的基因之中,也是儒家的“天下”理想主义责任观的现代表达。书院培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担当之人,孔子讲“当仁,不让于师”,孟子讲“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张载讲“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不深藏担当向前的霸气、奋勇争先的豪气,也影响着世代保定人民形成了“敢为天下先、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精神品质。
开放包容,风貌不减。开放包容是保定人民“大城”姿态的体现,也是书院教育的独特风格。书院收纳学生来源不受限制,不局限于门第出身,同时,在财政、教学上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讲学论道形式灵活。如涿州窦禹钧书院,招收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不问生源来历、出身门第,不拒贫困孤寒。范仲淹所著《窦谏议录》中记载:窦禹钧“于宅南搆一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文行之儒,延置师席。凡四方孤寒之士贫无供须者,公咸为出之,无问识与不识。”可见,从书院制度到学术自由,书院建立即蕴含开放包容的精神,延续至今,成为对保定自古有之的“大城”底气和“大城”姿态的文化诠释。
创新实干,追求不渝。创新实干是保定人民乐观肯干的真实写照,也是书院文化的生动注脚。创新实干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根植于“求新”“先行”的书院文化,滋长于保定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实践中。从文化层面看,《礼记》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是求新,《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求变,《论语》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的是做事的重要性等等,不胜枚举。从发展脉络看,书院的建立就代表着一种制度上的创新,是为寒门士子开辟读书进阶道路的壮举,目的是培养出有用、实干的国家栋梁、俊杰豪士。同时,书院一直致力于适应时代需求而变革不止,如清末西学对传统教育影响日深,莲池书院开启了以开设大量西学课程、改变考试制度、招收留学生等为内容的“通达时变”的近代化变革。
保定书院文化印证了保定精神的品质内涵,保定精神充实了保定书院文化的时代表达。文化是历史积淀的馈赠,精神是引领前进的灯塔。我们要以新时代保定精神为指引,在变革中赓续传统,在发展中把握主动,为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凝聚更大合力、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保定市政府研究室)
作者/来源:保定日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