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为何难治6成抑郁症患者伴有这种被精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3-4-13 16:06:33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本文章节:

01、近6成抑郁症合并人格障碍

02、青少年患者常出现人格异常

03、人格异常到底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04、父母这样做,有助于纠正孩子的人格异常

难治性抑郁症一直是精神科临床诊疗中的大难题。

难治性抑郁症主要指: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理的抗抑郁药物,在足量、足疗程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抑郁症患者,可被视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

在精神科临床中,高达约40%至50%的患者是难治性抑郁症

难治性抑郁症为何那么难治?这些患者的抑郁症有什么特殊之处?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的难治性抑郁症,应该是抑郁症同时合并有其它精神疾病或共病其它疾病。

比如抑郁症共病人格障碍、强迫症、成瘾疾病或严重的躯体疾病等。甚至有学者认为,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共病,单纯的抑郁症患者反而较少见。这些共病令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治疗的难度也就更大。

今天这篇文章就深入分析一下抑郁症共病人格障碍,从而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的话题。这一种类型很可能是难治性抑郁症的主要组成部分。

01、近6成抑郁症合并人格障碍

至少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发现,临床中有大量抑郁症患者共病有人格障碍。究竟有多少?相关统计数据可能超出大众的想象。

临床研究发现,约59%的抑郁症患者合并有人格障碍。其中,最常见的为合并回避型人格障碍(38.4%)、强迫型人格障碍(31.7%)、偏执型人格障碍(19.2%),依赖型人格障碍(18.7%),边缘型人格障碍(15.2%)等等。

而且,抑郁症患者中伴有一种人格障碍的为18.9%,伴有两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反而更高,达39.8%。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上述提及的各种人格障碍类型,可能大部分读者对强迫型、偏执型有一定了解,对其它类型感到陌生。确实,精神医学中的人格障碍类型较多,相互之间的鉴别、联系又比较复杂,非专业人士难以厘清。后续我们会开设人格障碍的专栏,再与大家深入分析各种人格障碍类型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具体区别。

编辑

DSM-5中提出的10种人格障碍类型

既然抑郁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那么高,这种现象既常见、又严峻,为什么抑郁症患医院就诊时,绝大部分人从未听到精神科医生提及人格障碍的诊断?

这确实是我国精神科临床诊疗的不足之处。长期以来,我国精神科临床中,人格障碍很少被识别出来或作出正式诊断。有学者认为有几个原因。

其一是由于国内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工作者对人格障碍的概念缺乏理解和意识。即使有所理解,大家的理解也不太一致。

其二,我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仍主要采取单轴诊断,不足以使临床医生对人格障碍进行诊断。

其三,国内很多精神科医生并不接受多轴诊断,他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是互相排斥的,不能共存。

因此,临床上反而出现一种现象,有的医生将那些既不能诊断精神疾病,但确实有明显精神心理问题的就诊者笼统地诊断为人格障碍,使其成为了精神科诊断中的“字纸篓”。

早在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DSM-3(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就提出了多轴诊断,把主要的精神疾病放在轴Ⅰ,人格障碍的诊断放在轴Ⅱ,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在两轴中进行多种诊断。

而目前仍在国际通用的、世卫组织发布的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则建议临床医生遵循一个原则,即概括临床表现时,需要多少诊断就记录多少诊断。

可以说,多轴诊断为共病诊断提出了临床依据,是较先进的、更接近多学科诊断模式(MDT)的一种体现。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的诊断模式仍比较落后,多轴诊断发展非常缓慢,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加紧完善,临床精神科医生加强相关意识。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西方发达国家就会好很多。其实,国外的精神科大夫也大多缺乏识别人格障碍的意识和能力,更加缺乏治疗和解决的有效手段。这个诊断问题不只存在于我们国内。

02、青少年患者常出现人格异常

我们晴日心身医疗是国内极少数采取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多轴诊断的医疗机构之一。关于抑郁症和人格障碍的共病问题,我们在临床诊疗中的观察和统计是符合上述研究发现的。

临床中,我们从没遇到过单纯因人格障碍而前来就诊的患者。单纯的人格障碍患者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不认为自己有问题。除非他们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导致他们极度痛苦,否则一般不会主动就诊。

因此,我们接诊的患者一般是因为罹患严重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或成瘾疾病而来求诊的,而且往往是高难度的、难治性的病例,医院、精神科专家,疗效都不理想。

在深入沟通中发现,这些患者中出现人格异常的比例非常高,有小部分成年患者,甚至也有一些青少年患者,其人格异常非常严重,已经达到了人格障碍的地步。

按照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如果患者的症状已经达到了人格障碍的标准,且已经持续了至少1年的话,那么就算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可以诊断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除外)。

可是,我们认为对于青少年的诊断仍然要谨慎一些,尽可能不作出人格障碍的诊断。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主流精神科和心理学从业人员都认为,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常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难以见效。如果患者被诊断为人格障碍,往往意味着预后不良、难以康复,无论是临床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治疗/咨询师都有一种无助感。这会加大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更加不利于诊疗和康复了。

而且,我们发现青少年患者,还有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研究生患者等,他们往往还有一定的自我反省能力。尤其是当我们与其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关系后,我们指出他们的不足,他们愿意理性地接受。

所以,对于这部分患者,我认为下诊断要非常谨慎的,最好不诊断为人格障碍,而是诊断为人格改变。

简单来说,我们从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角度认为,“人格改变”是人格障碍的前期。

也就是说,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人格异常,有很多不理性的认知,遇到挫折容易把责任都归咎于外界。不过,在他们情绪平稳、比较理性时,仍有一定自我反省能力,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人格可塑性较强。

当然,这在业界仍有争议,我们从多学科诊疗角度出发的看法,并不能代表主流精神科的意见。

我们在临床中最常遇到的,是抑郁症合并有偏执型人格改变的患者。他们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常常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言行举止,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利用和伤害。

尤其是当他们情绪波动,缺乏理性的时候,非常容易把所有的挫折、过失都完全地外归因,归咎于对其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的父母、老师、同学或陌生人等等,在家里激烈地指责父母,打砸东西,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

可当他们情绪恢复平静时,他们又时常能意识到自己也有不足,有的甚至会就自己的极端行为向父母道歉。所以,这部分患者其实还没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纠正和治疗的难度也比人格障碍更容易。

还有另一种人格障碍颇受父母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pz/2493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