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四川省地震局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3-3-30 17:35:13   点击数:
  

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动了四川汶川这片平静的土地。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

伴随着各项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推进,灾区人民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下勇敢地走向新生活。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多次战胜无情的大地震,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并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体现,必将激发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互助精神

地震发生后,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甚至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聚集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人人都心系灾情,把灾区同胞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行动方式付出真情和爱心,充分展现了患难与共、乐善互助的精神。

幼儿园的女教师瞿万容在地震来临时用后背挡住垮塌的水泥板,她去世的时候,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为了救人,志愿者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相献血;的哥的姐们自发组织去灾区免费、热情地运送伤员;双腿不能行走的残障者,坚定而又执著地“走”到捐款箱前,掏出皱巴巴的钱投入募捐箱。全国各省市区的地方政府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尽自己所能地为灾区提供帮助。各地区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紧急派出大批抢险、医疗卫生、通信抢修等队伍全力参与搜救被困群众、救助伤员、防控疫情、抢修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向灾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救灾物资。这些帮助和支援为灾区渡过难关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鼓励。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汶川地震对中华民族是一次严峻考验和挑战,它震级高、烈度强、波及范围广、受灾面积大、次生灾害多,这些困难没有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是无法克服的。在灾区,倒塌的幼儿园废墟里,幸存的孩子们用歌声相互鼓励,对抗饥饿与疼痛,坚强地与死神作斗争;救灾帐篷里,学生借着微弱的灯光专注地读书;灾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遭受灾难的沉重打击后,不等不靠,不悲观、不埋怨,展开了自救互救,许多人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刚从废墟里被解救出来,来不及擦去眼中的泪水、拭去身上的灰尘,就投入到抢险救人的行列;处于救灾一线的广大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在抢救现场连续救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人本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希望,一切为了救人,一切为生命让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医疗卫生各类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日夜兼程,赶赴灾区,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不断地创造着奇迹。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在集中力量抢救被掩埋人员、抢救生还者的同时,还想尽办法组织人力物力对伤员进行治疗和安抚,重灾区多万无家可归灾民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条不紊,处于灾区的其他受灾群众也得到妥善安置,无论是人员的疏散、食品和生活补贴的发放还是信息的发布,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集中展现,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淀为中华民族之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反映;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体现。

抗震救灾精神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和最精彩的阐释。凭着这种精神,多难兴邦才能成为现实。

资料参考:《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与由来》桑田;《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柳絮

来源:济震微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pz/24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