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三年前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催眠师手记》、《24个比利》等一系列精神“病态”类的书,那时候开始就对这个群体产生了很高的了解欲望。在我眼里他们或许悲哀,但也非常神秘。
《24个比利》中的比利有24个人格,有的人格很强壮,能使出超出常人的力量,有的人格是画家,能创造高品质的作品;《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所谓“患者”,更是说出很多让我耳目一新、深以为然的观点、见解,让人不禁思考到底谁是患者;《催眠师手记》更是让人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催眠这项“神迹”,能够从潜意识着手去认识一个人,找到她隐藏起来、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些部分,那些处于她意识边缘之外的东西。
这些人的故事让我觉得他们之所以被判定生病,或许只是因为与常人不同,而做判定的人也是常人,那么就等于你跟我不一样,所以你有病?以所谓“正常人”的主观观念去做诊断,会不会偏颇呢?
联想梵高、亚里士多德、尼采、海子等等,他们在某一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但他们在生活上也异于常人,或“疯了”、或自杀。尼采说过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或许,我是说或许,故事里的他们也是更高级的人呢?
当然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满足我这类猎奇者而编撰的,但《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不是,它是非虚构的纪实文学。
————
作者柯尔克从加尔文家族的家庭录音、采访、查阅相关档案等,几乎还原讲述了整个精神分裂治疗的进化史。从弗洛伊德到精神分裂的妈妈,最后再到医学研究者们以加尔文家为样本之一,从基因入手寻找病因,整个过程惊天骇浪,震撼人心。
故事开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12个孩子的中产大家庭-加尔文家,表面的光鲜在时间与命运的安排下,渐渐展露出了愈来愈无法掩盖的巨大问题。不断的有人发病、入院、出院,因无法针对性的治疗,只能在不用药会更糟与用药也会更糟的情况下分裂与挣扎。在家庭中,每一天都充斥着血腥的暴力,与此同时每个暂时健康的孩子都生活“会不会下一个是我”的恐惧与痛苦中。他们很绝望,却无能为力。
令人动容的是,12个孩子的母亲咪咪,在丈夫的不断背叛中,她守住了丈夫。在孩子的接连发病中,她也几乎守住了每一个孩子。或许在过程中曾隐瞒、曾掩盖,但却不曾离开,不曾逃避,她对于完美家庭的执念与守护始终如一,直至最后离世。
在咪咪几乎无力承担的日子里,最小的女儿也继承了妈妈的信念,同样坚定守护着家庭中每个患病的孩子。他们用爱与勇气不断试图救赎自己与家庭,从未放弃。在给医学研究者、给家庭带来希望的同时,也让人相信,人的心中有一团微小却耀眼的火苗,无论境遇有多黑暗,这团希望之火永不会灭。
————
五花叨叨叨:
在这之后我还看了本精神分裂患者的自述《战胜精神分裂症》,也算从患者角度去了解了一次这个群体从开始思维混乱、滥用欲望,直至出现妄想、幻觉、惊恐的过程,他所通过事件描写出的那种无法自控的无助与绝望之感真真令人无以言表...
加尔文家的故事用宿命论总结可能有点极端,但我近几年偶尔会觉得有些事情是命运安排的必然,不可思议,本来、如是,就是如此,容不得人去思议。或是为了净化灵魂,下一世去更高级的星球,或是为了消业,登极乐。在既定的不可改变的命运安排中,只能拿出勇气去面对,实事求是的过好当下这一生。
不然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