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请教孟子怎样治理国家?
孟子说: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意思是说:有固定产业的人,才会有道心,没有固定产业的人,便不会有道心。
没有道心,就只有私欲,就不会依道而行,也就不会依照本心自性而行,本心就会被私欲遮蔽,导致只会依照自己的私欲而行。
这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这就是「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他们,这就是「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哪有仁人在位,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这就是「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其实关于“滕文公问治国之道”这一段,孟子讲了很多,但无外乎一点,就是让百姓「有恒心」。
这里的「恒心」,其实就是“道心”,也就是让百姓依道而行。
“道心”是天理,“人心”是私欲,道心和人心不会共存,当没有私欲时,就纯然只有天理。
如果道心被私欲遮蔽,那么心中所发的念头,将全部是为己之私,这样就脱离了‘道’,所行皆会背道而驰。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都是让百姓「有恒心」,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所要先让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百姓才会「有恒心」。
其实就是现在一切企业常说的“让员工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足。”
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必定是先有物质,才能有精神,也就是先「有恒产」之后,才能有「有恒心」。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8%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