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需要继承中华传统和先秦思想文化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2-8-16 13:53:53   点击数:
  

对华为的打压,对中国围堵和脱钩,促使中国人重构伦理与价值观,国人将重拾文化自信。

如果从文化比较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做一个最简要的比较概括的话,那么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人文性、道德性的“德性主义”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倡导科学与理性的智性主义的文化,而印度文化则是一种神性主义的文化。

美国式文化的核心是实用主义。从中兴到华为事件,从贸易战到科技战,美国用实用主义的大棒,击碎了部分追随美式价值观中国人的理想主义,对重构现代中国人的伦理与价值观有很大促进作用,帮助了中国重拾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让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更浓郁,西方人的自由自私的个人主义,更凸显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珍贵,西方适者生存自然竞争法则充满着反人性,仁义礼智信的儒学传统更具道义,这场思想教育,让如今中国人对宣传西方价值观的公知充满反感,反公知的思潮,就是中国人对西方感性认识的表现,但走向理性认知还有距离。

从百年前大清末期全体落后,在中华文明迅速衰败中,中国人从文化不自信到失落迷茫,又引进西方科学,并在狂热的反叛精神中,否定一切传统文化。年的中国仍是天朝上国,此后二个甲子的动乱与衰弱掺和着勇敢的抗争与叛逆,中华民族选择了西化,并且否定了孔子儒学。那个时候引进西方科学和思想的公知是英雄,而反观今日,亲西方公知被骂成了狗熊,而这一切的转折,都始于中兴华为事件。中美蜜月结束,而且夫妻论休矣,中兴华为,这两家中国公司,一个中国振兴,另一个中华有为,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公知会反驳和斥责反对力量为义和团、极左和亲权派,必须承认民粹主义是非自觉非理性的,但这种对西方透视后的文化自信,将从此生根,精英们理应浇水施肥,必须理性重构现代中华文明必须的核心伦理和“德”性文化。

从文化的诸要素的关系来看,中国文化是以道德为其核心的。梁漱溟明确把“道德气氛特重”列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确为中国的事实。”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道德离不开伦理和价值观。韦政通也指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中国传统中讲道德,不像西方人讲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范围内,而是弥漫在文化的一切领域。因此,中国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理想是‘文以载道’,经济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为基础。”这两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中国也素来以道德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型的德性主义文化,其核心和精华体现为其深厚的伦理精神和价值观念。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也是对人类文明的突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古今中外文明史反复证明,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技术文明可以而且需要变革和转型,但其基本的文化价值精神应该世代传承、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和底色。中国文化将如此庞大的多民族人群凝聚在一起,并历经千年而仍作为一个完整的文明体系绵延至今,这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无论传统道德和核心思想理念,必须重构现代伦理,伦理首先公平正义,让社会清明。文化的“道”和治理的“道”就是民心,赢民心就为得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顺天道,人与自然和谐。儒说礼,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一种公正合理的规则,仁政与民本主义,就是国家治理之道。古代仕为德的化身,德不配位,或道德败化,史治腐败,则国败,朝代轮替,“德”与“道”就是古代人文哲学的中心论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是德性主义,劣势是缺少科学还原和质疑精神,需要西方的理性和科学的智性主义。

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道德,是社会伦理之大成。

道是什么?看老子的解释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

什么意思?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由此知,道在客观世界里,就是宇宙,主观世界里,就是认知的道理。

德是什么呢?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一下:

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纷呈其形,情势使其如此。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并不是因为什么强制与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所以,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执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这就叫做有了无限深厚的德。

这里的德又指什么呢?

是自然之规律,还是人文之礼呢?

再看中国传统智慧之古老哲学。

中华易经和太极图一二三四五,蕴含古老哲理。

一生太极,二生两仪阴阳,三即三才,天、地、人三才也,四即四象,四象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种形象,也代表生老病死和生旺衰老,五乃五行。

四象比如,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仁、义、礼、智四德,德一居于中心,主宰、平衡着四方、四季、四德,表明了太极的运动是平稳的、有序的旋转运动。

一即太极--道生一,道是无极,无形无象,无物无状的原始物质,随着运动和变化,它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由无到有,生成为一,这个一就是太极。太极是有,无极是无。一即太极,外面的圆圈代表太极。

二即阴阳--一生二,即太极生两仪即为阴阳,阳者为天,阴者为地,黑白两部分为两仪。

三即三才--二生三,有了天和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为三才。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万物各具一太极,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万物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世间万物了。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即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太极中,并在太极的主宰下运动、变化、发展着,以旋转为其运动形式,以中气以为和的圆融为运动品质。

道无生万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演万物是宇宙万生万有的模式。太极的表象形式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太极的品格就是德一。无极大道所生出的太极,是一气含三、一元四素(象数理气)的物质表象复合体,是生育、滋养宇宙万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结构、运动的主宰。一个简单的太极图,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及其发生、发展、运动的自然规律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对于“人”,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于“天”,就是天人合一,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地”与“天”,就是空间与时间,空间有八卦,时间有历法和星相学,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代表就是《易经》。自秦之后,在专制下的中华思想文化,被统治阶级不断阉割和改造,其创造力已殆尽!先秦之后,再无辉煌。

如今依附于封建官僚专制的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早已灰飞烟灭,中华传统文化,很多在如今西方左右下的西化文明夹缝里,只剩最后一口气,还有算卦和风水先生在翻《易经》,道士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带着《道德经》遁入深山老林,孔子早在五四就打倒了。中华文化中的思想与哲理,在不断西化后早已经差不多中止传承了,只有文字语言和历史,还在活蹦乱跳着。

中华古老哲学从整体出发,注重一元,而非二元,又注重“生”和物极必反,不象西方哲学二元论,从阴或阳去思维。我们共重和合,而非西方非生即灭,我们重和平,西方更讲武力。西方用实力决定生存,用武力征服世界,而中华兵学却讲武德。中医就建立在《易经》基础上,包括“气”论,用现代科学认识无法阐明其逻辑,再加上世代相传的谬误和自我注释,遭到用现代科学武装思想的人们质疑,本身是因四书五经国学文化被废止后,对古代哲学认识上有了误解。

3

中国古代儒道宣扬的伦理和价值观,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之上,与现代工商文明社会有不相适配的地方。自先秦墨家衰落沉伦之后,中华文华就少了现代自然哲学,多了人文哲学,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西方的主要原因,引进西方现代理工科和西方哲学,使现代中国走向了工业化社会。

儒家旧的伦理,包括三纲五常,这些封建礼教,违背现代人文要求,旧的被打烂了,新的伦理正在重新建立。我们是在西方伦理基础上重构,还是继承部分传统上重构,笔者倾向于,在先秦古代思想文化基础上重构,在奴隶专制瓦解,封建专制之前的春秋战国先秦思想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明珠,是现代思想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根。

中华现代思想文化,要在根上重新萌芽,浇水晒太阳,砍掉封建伦理后的大树,需要重新在根上长出新树,而不是嫁接到西方那棵大树上,我们需要“根”的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pz/24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