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VS犯罪心理学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8-5-25 10:30:30   点击数:
  

有这么一堂课,竟能让你有效预测及预防犯罪;

有这么一堂课,竟能让你在狼人杀中大杀四方;

有这么一堂课,竟能让你轻易看懂《人民的名义》。

最近啊,《人民的名义》可谓是火遍中国,一向喜爱大尺度电视剧的小理理所应当的入了坑。然而《人民的名义》中面对的大都是高智商犯罪,经济犯罪或者职务犯罪,纵是小理颖悟绝伦、聪明过人,也会有一头雾水,难以理解的时候呀。

但是自从小理上了一节犯罪心理学,了解了犯罪动机的发展以后,顿时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民的名义》和“犯罪心理学”,有什么联系?

小理告诉你:这联系可大了。

因此,今天我们走进了“犯罪心理学”的课堂。

同学们很早就来占座

课堂之初,徐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犯罪动机的产生原因,分析了内在和外在的两个因素对人犯罪动机的影响。

“就拿最简单的入室盗窃案来说,盗窃和强奸同时发生的几率会较高。因为入室盗窃后,室内环境、人员以及罪犯性格的不同,对作案者的下一步行动影响会非常大。”

既然作案者的动机会受到众多外在因素的干扰,那么,我们就有能力,在案件发生之前,就将其制止。

在《人民的名义》中,腐败是一个贯穿整部剧的话题。只要在有权力的地方,腐败就始终存在,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不知道何时会爆炸,无奈的是我们在腐败这个炸弹面前显得那么被动。

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事实上都是犯罪的行为。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犯罪的动机,那么,我们就有能力,把这个动机,扼杀在摇篮里。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国家已经有专门预防官员贪污犯法的措施。纪委部门的诫勉谈话、双规即是其中的一些典型。

“别小看这门课程。当今社会上,可以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的案例很多的。不只是刑侦案件,还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老师在课堂最后如是说。

犯罪心理学(Criminal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

成都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张舒航、彭柯涵/文字

向起锐、彭柯涵、张舒航/图片

孙长岭/编辑

成小理全媒体中心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pz/17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