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东坡,一个和李白、杜甫一样家喻户晓的名字,一种文化精神和精神典范的象征。
林语堂说得好:“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和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很多作品,《六月二十夜渡海》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苏轼写在人生边缘的一首诗,也是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苏轼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此后二十余年仕途还算平稳。但在他四十三岁那一年,由于所写诗歌讥讽朝廷新法,被诬陷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变故。
此后,他再次受到重用,然而在他五十八岁以后,又成了朝廷打击破坏的对象,先后被贬于英州、惠州、儋州,前后七年。直到宋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
这首诗写于苏轼去世前一年,他在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胸怀。
全诗是这样的: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歌的第一句:“参横斗转欲三更”,是写诗人眼前所见的实景,同时也表现了诗题中的“夜”字。
“参”是参星,“斗”是北斗星。参星斜下去了,北斗星的斗柄也转动了,这代表着时间的转移。
当风雨停了之后,天上的星星出现了,时间已经是后半夜。
“欲三更”,表示这漫漫长夜即将过去,东方即将破晓,曙光就在前头了!
这第一句,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快的基调。
第二句:“苦雨终风也解晴”,“苦雨”,是下得很长很久的雨;“终风”出自《诗经》,是很狂暴的大风。
他说,经过这么长久的雨和狂暴的风,上天终于知道给你一个天晴的时候了。
苏轼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经过那么多的挫折苦难才完成了自己。
我们知道,苏轼拥有一种旷达的人生观,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修养——史观。
他能够看到历史上兴衰兴亡的变化,通古今而观之,当你把个人的悲哀放到历史中去的时候,那你就不是一个人负担这种悲哀了,这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就是看到了人世间的兴衰变化。
你每天看到苦雨终风就感到很烦恼,可是你也要知道,这苦雨终风总有他停止的时候。
现在,风终于停了,雨也止住了,星星都出来了。现在是“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当年的阴云都消散了,月亮的光明并没有改变,在那青天碧海之上,一轮明月悬挂当空,它不需要什么东西来点缀,因为乌云是一时的变化,阴雨也是一时的变化,而天和海的本色永远是澄清的。
这在表面上是写雨停以后的风景,实际上写的是他的人生体验。
他被下狱,被贬谪、流转,这是“苦雨终风”;当月亮被遮蔽的时候,大家看不到月亮了,可是月亮的光明不会改变;当天空布满阴云,大家看不到天空了,可是蓝天还在。
当阴云散开,月亮还是那样明亮,蓝天还是那样清澈。
这就是苏东坡!
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写绝处逢生的喜悦、在海外的远大抱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空余鲁叟乘桴意”,“鲁叟”指的是孔子。
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理想在海内无法实行,就坐上木筏漂洋过海,也许在海外可以得到实行吧!”
苏轼正是化用这个典故,他效法孔子的言论,确实在海外呆了好几年。
虽然他的生活境遇每况愈下,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坚守,这点和孔子很像。
“粗识轩辕奏乐声”同样运用了典故。
“轩辕”即黄帝,因居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
《庄子》有一段寓言故事说,黄帝有一次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黄帝所演奏的音乐是什么样子呢?《庄子》上说,那种音乐能短能长,能柔能刚,是与天地造化变化合一的音乐。
苏东坡说,我现在就体会到了这样一种哲理,所以我虽然被贬到这么远的地方,几乎死在这蛮荒之地,但我没有什么遗憾,最后更是豪迈地宣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此次被贬逐黄州的磨难,是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南荒的漫游。
三年流放,九死一生,最后竟轻轻松松落在“兹游奇绝”这四个字上,这绝对不是一般人的胸襟能够想得开的。
诗人的乐观胸襟、豁达精神、不屈意志,全在笔下流露出来了。
整首诗紧扣深夜渡海的主题,大笔挥洒海上月夜的奇丽景色,写景、抒情、议论水乳交融,有深邃的象征意蕴,有壮美的境界。
这首诗也可称之为“奇绝”,是苏轼七律诗的压卷之作,也是他超然旷达的人生绝唱。
阅读往期精彩:
中国古代文学家只有2人沾“仙”字,唐朝一个,宋朝一个,并绝千古
李商隐一首很难读懂的诗,其中有两句极致唯美,惊艳后世千年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