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气,一个人极高贵的品质,亦是中华文化中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5/3/5 11:13:43   点击数:
  

导语:晚清帝师翁同龢有一副对联,其中一句令人感慨万千:每临大事有静气。静气,是一种品质,一种战胜困难的法宝。当一个人有了静气,其就有了从容面对人生的勇气,有了应对各种问题的端正态度。做到常有静气并非易事,在今日这个浮躁的社会生活中,拥有静气之人更是难得一见。然则,静气在中华文化中拥有不凡地位,亦恩泽于历代先人。

静气,不单代表安静,更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它有着影响事物发展的能力,更是引导事物走向和谐的关键因素之一。纵观古代史发现,历代先人在面对各种局面时无一不是坚守静气,唯此方能激发自身智慧与勇气。静气,代表一种和谐的状态,代表一份内心的安宁,更代表面对一切的从容与胆识。

一、静乃是和谐之本源

有一个词,几乎人人皆希望实现,它就是岁月静好。“静好”好在哪呢?好在“和”,它是一种和谐的生命状态,亦是和谐的本源。没有静,世间万物会永远处于喧嚣状态下;缺乏静气,永远难以见到和谐的场景。

1、静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世间之物,谁为更贵?当然是和谐。然,和谐究竟是什么,并非每个人皆有准确的答案。首先,和谐为生命的本来样子,亦是生命追求的目标。再者,和谐指一种安静的状态,一种不进行彼此争斗的安详。

静,与和谐有着共通性,事物安静的状态乃是其内部更为和谐之时;同理,事物的和谐亦说明其不存在剧烈斗争,恰是呈现静气风姿。

人们之所以渴望岁月静好,乃是因为这本来就是生命该有的真实面目,是褪去一切外界压力之后的真情实意。而静气,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2、静是调和动态的根本

世界的喧嚣永不会停滞,尽管其并不符合人们的希望。因此,若要从这喧嚣中解脱出来,则需要以静制动。换言之,唯有静气方能克制外部的风吹草动。

尤其是,面对惊天动地之大事时,更为激烈的动作通常会适得其反,反而是安静之态更能起到调和作用。因此,无论是先人还是今人,在发生重大变故时,通常都会先告诫自己与身边人一句话:先冷静下来再想办法。

二、静乃是修身之目的

涵养静气,乃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的,其是为了更好的修身养性。当然,人们修身之目的亦在培养守静能力。拥有守静能力乃是安身立命之重要保证。

1、静以修身

武侯在《诫子书》中载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由此可见,多智近妖如孔明者亦对涵养静气之重要性大加肯定。人们在修身养性时,需要一种安静平和的心态。它可以帮助人们放下世间繁琐劳神之事,从而安心修行,故亦有“静养”一说。

2、修身为静

修身养性的目的在于锻炼身心,在于培养自身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处、从容以对的能力。这些能力之中,守静能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恰如翁同龢那句“每临大事有静气”,无数成大事之人皆严格恪守此大智慧。

静气,不是消极之气,乃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拥有静气之人,面对任何风雨都毫不畏惧,这是人生旅途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生存能力。

此外,涵养静气亦是为了加强自身身体健康,经常静气伴身之人,生命之状态通常都为上佳,其一般具有淡泊宁静的心境。

三、静是行稳致远之基

任何事物之发展皆有其客观规律,因此,世间万物盛衰有常。若要实现行稳致远般的发展状态,则必须以静气来保驾护航。此乃因为静气可以确保处理事情之时更理性、更科学,更具长远战略眼光。

中华文化中注重静这一重要基因,且因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守静之民族性格。回顾五千年历史,猛然间会发现静的力量一直都蕴含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这种静气既推动着社会稳步前进,亦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和学士聊典籍总结:《道德经》中有云“静有千益,唯静万德”。可见,老子对静之本质内涵有着极高的评价。静虽然在更多时候显示为稳定的状态,然而,其真正意义上的力量之无穷是摧枯拉朽之激烈力量无法匹敌的。它是一种恒定的长久之力,是涵盖上下各层级的全方位之力。

一个人,只要拥有了保持稳定静气的能力,其通常就掌握了平和从容的走过一生的法宝。这份静气能力就如同定海神针,乃是人生绝不可丢弃的品质。当然,静,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看似不起眼却极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它护佑着中华民族历尽波折而依旧稳步向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26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