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徐岩中国化工报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生产和技术优势,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后勤保障战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第一线,生动诠释了石油和化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和大爱,形成了具有新时代鲜明特点的“迎难而上、勇于拼搏、主动作为、甘于奉献”的行业抗疫精神。
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紧要关头尽展行业担当。行业抗疫精神是石油和化工战线过去传统精神和优良作风的传承和发扬,也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新时代展现出的新精神和新风貌。广大石油化工人共同谱写的一曲曲不怕苦、不怕累、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逆行有我的大爱之歌,不仅荡气回肠,而且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更值得我们在实现石化强国的奋斗过程中进一步传承与弘扬。
年2月3日,湖北销售武汉分公司宏图大道站马婷经理将第一批油顺利医院。(施馨淇摄)
坚守保供,逆行在抗疫第一线
石油和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新冠肺炎疫情如洪水猛兽般袭来的关键时刻,石油和化工人应声而起,全力投入这场抗疫大战中,迅速掀起转产防疫紧缺物资的热潮。无论是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央企,还是民营企业,无不以最快的速度生产急需产品,满足抗疫一线之需。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中化4家央企的5万多座加油站正常营业,特别是湖北境内余座加油站24小时不打烊,全力保障湖北油气供应。中石油湖北销售公司座加油站的多名员工坚守岗位,保障油气供应无虞;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武汉管理处担负着武汉市75%的天然气供应重任,运营着西气东输二线、忠武线等共计千米长的10条天然气管道,他们全力确保了各站场、设备运转正常。中石化湖北石油公司余座加油站疫情期间一直正常营业,近1.1万名员工奋战一线;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重点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天然气供应工作,为湖北省日均供应天然气近万立方米,医院供气。中海油旗下中海炼化华东销售湖北公司在营43座加油站24小时不断油;中海油所属气电集团通过槽车运输向湖北省供应LNG,并采取与兄弟单位换气的方式供应管道气。中化集团湖北石油公司共计余人奋战在27座一线加油站,为运送防疫物资和施工车辆开辟绿色加油通道,支援抗疫公务用车,保证各加油站正常供应。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石化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召唤,不惧危险,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疫情暴发伊始,许多化工企业的员工仍在岗位上坚守。湖北化肥为生产岗位员工监测体温。(金谷摄)
中国石油湖北武汉销售分公司宏图大道医院医院,“三面环院”让它成为“离危险最近的加油站”。武汉“封城”后,加油站经理马婷带领全站员工坚守在岗,坚持保供,医院的救护车及疫情防控指挥部等单位提供用油保障,为周边居民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将疫情期间极度紧缺的生活必需品送到小区隔离点,稳定了民心。马婷还每天医院,为方舱取暖、锅炉等设备供油,在方舱从投运到休舱的34天中连续送油8.05万升,为武汉的抗疫工作贡献了石油力量。
医院建设期间,中国石化湖北石油公司武汉分公司知音加油站站医院建设者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每天为工人们提供多壶热水。医院建成投用后,知音加油站成为抗疫车辆油品定点保供站,为救护车等应急救援车辆免费加油,还为转运患者的救护车司乘人员提供免费简餐、速食。李郑军遇到转运病人的救护车进站加油,总是第一时间迎上去服务,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
中国海油销售湖北有限公司阳光加油站地处武汉市物流的集散地。从年1月23日到4月8日,站长白登文带领站内员工整整坚守76天,每天24小时为往来的大型物资运输车辆加油,确保疫情重点地区油品供应不中断。
石油和化工行业系统的医护人员,也带着一张张请愿书、一个个红手印奔赴湖北医院。他们都是舍小家保大家、心中有大爱的最美“逆行者”。
中国化学医院护士医院第一个援鄂医疗队队员,随山西省第4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前线整整奋战47天。她作为开舱第一批进驻、休舱最后一批撤离的医务人员,见证了“医院”的始末。年3月3日,她医院,担任病区护士长。在这个特殊封闭的环境中,刘晓芳带队顶住精神压力,保证救治工作井然有序展开。
年3月6日,燕山石化生产出首批熔喷布。(刘建军摄)
攻坚克难,保障防疫材料之急需
在抗疫阻击战紧要关头,N95和医用口罩、隔离服、防护服、手套、手术服、护目镜、输液器、消毒液等防疫、抗疫用品频频告急,供应十分紧张。为保证聚丙烯、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聚氨酯、次氯酸钠、乳胶产品等防疫、抗疫产品的主要原料供应,广大石化企业和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起来,为打好疫情防疫战和阻击战提供了基础保障,再次显示了化学品和化工材料的不可或缺。
疫情暴发以来,中石化统筹安排17家炼厂提高装置负荷,中石油、中海油和延长石油所属炼化企业也紧急调整排产计划,增加医卫用聚烯烃产品生产量;山东道恩、鲁清石化、金发科技、福建联合石化等企业都开足马力,加班赶制优质卫生材料;乐凯医疗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保证满负荷生产运转,保障数字医用胶片供应;上海化工区协调园区内企业抱团合作,优先安排生产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助剂、医用无纺布胶黏剂等紧缺的原材料;中国化工、上海氯碱、青岛海湾、新疆中泰、万华化学、天津大沽、四川福华、传化集团、河北正元等一大批化工企业紧急增加消杀产品产量,完成了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医用酒精、84消毒液等主要消杀产品的保供任务。
疫情期间晋煤天源公司“关爱列车”进基层。(何彦祺摄)
疫情防控对口罩原料,特别是中间产品熔喷布保供提出了十分紧迫的需求。疫情造成口罩一时缺口巨大、价格暴涨。面对口罩供应告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要求燕山石化对标医院的建设速度,用半个月时间建起一座熔喷布生产厂。燕山石化合成树脂厂闻令而动,昼夜奋战,经过参建各方多名员工昼夜接力奋战,这个正常需要半年才能建成的万吨级熔喷布生产厂,从开始设计到建成投产,仅用了12天,有效保障了中游熔喷布价格稳定和下游口罩产品质量及供应,有力支援了全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彦宝先后组织企业和燕宝慈善基金会捐款捐物20余次,累计捐资万元。他还从全球筹集采购了多批次医疗防疫物资,送往疫情最前沿。为全力支持抗疫卫材原料供应,党彦宝启动战疫紧急转产,短短7天,可用于医用无纺布制造的高熔指纤维聚丙烯S顺利下线,且产品日产量高达吨以上,实现日产一次性医用口罩32万只、N95口罩5万只、防护服件,为复工复产及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持续的物资保障支持。
为解决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短缺问题,桂林曙光院、沈阳橡胶制品院、晨光研究院等科技型企业发挥特种橡胶、含氟新材料技术研发优势,紧急立项转产,成立研发专题组、党员突击队,分别负责材料研发、配方设计、制版、资质申请,争分夺秒开展工作,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新型隔离服和防护材料。其中,中国化工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常敏带领沈阳橡胶院职工出色完成了疫情防控物资“隔离服”和“防护口罩硅橡胶罩体”的科研生产重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隔离服”从研发到样品成型只用了短短2天时间,仅用半个月就完成的“防护口罩硅橡胶罩体”近70万件驰援抗疫前线。
年2月1日安化集团公司为各单位发放次氯酸钠消毒液。(陈晓华摄)
复工稳产,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改善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和保市场主体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为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护航。在疫情防控期间,石化产业积极贯彻党中央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和持续扩散,对世界和我国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冲击。年对我国化工行业来说也是异常艰难的一年。由于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国际油价暴跌,产业链断裂,对行业的冲击巨大。由于全球疫情蔓延和国际市场萎缩,石化装置开工率、产成品库存量以及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产品链深受影响。要让行业尽快走出低谷,需要行业广大企业以最大的韧性和毅力战胜困难。广大石化企业在当时人员难到位、资金有困难、物流遇瓶颈、下游不景气的情况下,仍迎难而上、想尽各种办法复工复产,为基础化工产品的市场供给提供保障,为国内经济稳定运行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其他行业作出了表率。在这一过程中,石油和化工企业积极抓产品和管理,挖掘生产潜能、激发市场潜力,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和延误追回来;在危机中挖掘新动能,抓住国家发展“新基建”的重要机遇,在智能制造、无接触生产、“互联网+”及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中寻找新的发展亮点,为我国扩内需、稳经济、保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渤海钻探公司员工战疫情保原油生产。(曲照贵摄)
疫情来临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第一时间组织国内石油化工企业调配资源、加快生产,为国内、国际疫情防控提供物资支持,并且密切跟踪相关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调动行业各方资源,促进行业互助,为行业复工复产贡献力量。联合会还开设“复工复产会员互助专栏”,相继收到各地工业管理部门、生产企业、研究院所关于物资采购、产品检测、人员招聘、技术对接等需求,并积极为会员单位牵线搭桥。在国资委直管协会复工复产联盟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下,石化联合会分别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就上下游产业联手共同开拓新产品、新技术和新需求,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对接,取得了显著成果。
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组织复工复产,努力开拓市场,取得了全行业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持续改善,呈现出稳定转好的态势。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湛江、惠州大亚湾、茂名、福州江阴、烟台裕龙岛以及宁东、榆林等大型石化基地和园区新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
抗疫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中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者,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冲锋在抗击疫情、复产保供的最前线,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奉献化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成了具有新时代鲜明特点的“迎难而上、勇于拼搏、主动作为、甘于奉献”的行业抗疫精神,极大增强了全行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原标题:《抗疫精神谱写新时代大爱之歌》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