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里的人生智慧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11-27 1:33:23   点击数:
  

出于个人偏见,从看第一本心理学专业书籍开始到现在,我只看过一本日本心理学家写的书。那本书里集合了超过50个基于日本人的心理学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个我记忆深刻。讲的是为什么学数学和计算机的人更容易性冷淡。

结论是,不同的职业会塑造人不同的问题应对模式。而数学和计算机专业人员,他们成天思考问题的模式基本可以概括成:输入,运算,确定的结果(最优解)。但是,在人际社会中的情况却是:输入,套路,不确定的结果~莫名其妙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所以,他们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应对模式随时被挑战,这就容易带来人际适应不良,进而有肯能发展为性冷淡。

当然,今天要讨论的重点不是性冷淡,而是职业与个人问题应对模式。

任何人长期从事一个职业,其问题应对模式,甚至性格,或多或少会被打上印记。就像,认认真真做了十几年学生的人会比社会人显得更理想化。与兢兢业业的“父母”共事的恪尽职守的“孩子”,在走入社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职业”转换困难。

那么,天天面对不同类型的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他们会被塑造出怎样的与其他人类有所差异的问题应对模式呢?

今天我想炫耀一下其好的一面,美其名曰:人生智慧。

很多职业对人如何思考问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心理咨询师如何思考问题却是被刻意训练的。就像一般人遇到飞来的拳头,第一反应是躲避,而特种兵被训练成迎上去,以攻代守克敌制胜。简直都有点反本能反人性的味道。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遇到一个问题。如果他还保持理智,他会针对问题去思考,一般套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当然,我们也常见很多理智受限的情况。套路会变成: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当然,也不难见到理智彻底崩溃的情况。套路就变成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而心理咨询师呢?他们的套路被训练成这样: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如何商量……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不同点“为什么在这个时候”。

插入这个思考,其实强行把咨询师拖出一因一果的单向思维。这就是在面对问题时,在思考之前被设置了一个信念: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在时间的维度里,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容易蒙蔽双眼。

比如,一个妻子叫丈夫回家路上买瓶酱油,结果丈夫两手空空的回家了,然后两人吵了起来。

这里的因果关系好像特别的明显。因为丈夫犯了个小错,妻子不谅解,丈夫不认错,所以吵了起来。

但是,当我们考虑为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唯独今天吵了起来,一切就变得更有趣了——可能,今天恰遇妻子生理期,容易点燃;可能丈夫今天太疲倦,不仅忘了酱油,回家还一副死相;可能,妻子的需求已经被忽视99个了;可能丈夫已经憋了99天的委屈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好像把问题搞复杂了,但是摸着良心说,这样思考一下,至少可以有效延长下次吵架到来的时间。

再比如,我们举一个世界难题来体会下这种思考的魅力。

这个世界难题就是:他为什么跟我分手?

同志们,我再一次摸着良心说,回答这个“为什么”,除了能得到自己智商不够这个结论之外,得不到任何结论。

但是,如果把问题换成“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分手”。单单只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难题就解决了一半。因为提问者已经从一个时间点,被拉回到时间线上,并且开始意识到有个叫“未来”的东西存在。最后,当一条条汇集到这个时间点的线索被理清,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然后,我们再来理解第二个不同点“如何商量”

如果“怎么办”是一个答案,那么“如何商量”就是解题过程。这里也有一个前提信念:人类大脑处理所有问题都能想出不止一个解决办法。考验人的,不是怎么办,而是,选择怎么办。

遇到问题陷入“怎么办”这个问题,往往是自恋受损的一种应激反应,背后有一种浓稠的孤独感。

比如,和男朋友闹矛盾,找闺蜜问:我该怎么办?或者,和孩子处不好,找砖家问:我该怎么办?

都有一种靠一己之力挽救全局的悲壮色彩。完全把自己丢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状况中。

其实,我们都可以把问题换成:如何去和对方商量解决这个问题?学会如何与他人商量,学会如何跟自己商量,“怎么办”会在过程中自动涌现出来。不信试试!

至少,学会如何商量有一个好处:将你带离孤独面对世界的困境。

综上所述,在应对问题时,对时间点和人际互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2055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