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8-8 14:53:40   点击数:
  

在一次生活技能课上,要求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对对方说一段自己最想说的话。这其实只是个很简单的任务,但完成任务的家庭却不太多。有的家长提了很多要求,孩子一言不发、有的家长还未说话就已经泪奔,有的家长或孩子根本不愿意上来,当然无法完成任务了。管中窥豹,最简单的任务,就可以看出一些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已经出了问题。

接触的个案没有上千也有上百,一般从关系出发寻找问题症结都会得到相应的答案。那些网瘾少年、暴力少年、自杀少年,其背后往往都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对于心理异常的孩子,我都是用受害者眼光看待他们,哪怕他们从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可惜现代社会对于这些受害者再冠上各种疾病的名头,比如网络成瘾综合症、社交恐惧症、没事找事症等等,我可以代表孩子对这个社会说这些污名,宝宝不接受吗?

家庭关系就像一个大厦的钢筋结构,如果哪一块钢筋断裂了,另外的人都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直到承受不了便坍塌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处理好孩子不同阶段的需要,比如6-12岁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自信、成就感等。父母却一直以打击式教育法对待孩子,那这阶段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容易出问题。我经常听到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很难听的话,已经不能到打击来形容了。不清楚这些家庭的亚文化到底是怎样,但随便换个人在这样的家庭都不可能健康成长的。父母把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带到新的家庭,也不能责怪父母太多,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确是无法挽回的。

父母的成就和孩子的成就成正相关吗?现实中很多成功人士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很多教师家庭孩子的成绩不见得会更好,甚至更差。从深层来看,都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成就越高的家长越喜欢发号施令,孩子就越叛逆。客体关系理论更加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早年的抚养者爸爸、妈妈或重要他人,有不好的养育方法,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受到父亲的虐待,那在孩子的内心就有了一个经常打她的一个严厉的父亲,这就是内化的客体,等到孩子到了成年期,她就会害拍有一个像父亲的这样的人。女孩到了搞对象的年龄,她就会很恐惧,怕遇到像父亲这样的丈夫,可是由于这种受虐的客体已经成为她内化的模板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她就会潜意识地不断地制造出当年受虐的场景,而丈夫又会潜意识的配合女孩去完成一个投射性认同的过程。这对于女孩来说就叫越是怕啥,啥就越来,最后导致了婚姻的失败。这个来访者的问题,也追溯到了早年她与父亲的关系上了。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唐吉诃德,和看不见的敌人在战斗,在梦中,一片虚无。

因为关系产生的心理问题,可以用另一段关系来解决。随着经验增长,我渐渐体会到治疗关系可能比治疗理论来的更重要。咨询师更应该去学习建立关系的技巧,从关系中寻找突破口。中岛美嘉的一句歌词让我深有感悟:“因为你这样的人出现,让我对这个世界稍微有些期待。”深受绝望的来访者也许已经感受不到周遭的关系和支持了,这时候咨询师是唯一的希望,一丝细线也能救人一命。直到把那些盖棺定论的关系网再翻出来,重新叙述、重新解释、编织新的关系网得以替代,得以重生。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19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