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个新词,但心理咨询行业却长期不温不火。最近不少媒体突然发现,心理咨询行业火了起来。这个行业因何火爆,势头能否持续,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有了钱心更烦,中国的心理咨询火了起来最近两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迎来了一个小高潮。一方面是消费者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咨询机构数量增长迅猛——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联合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发布的《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显示,传统实体心理咨询机构从(年-01年)00家,增加到(年至今)家;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咨询产品从年前的1家增加到现在的64家。心理咨询机构,尤其是互联网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近两年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来源:《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
中国心理咨询产业近两年的发展,其来有自国外的经验表明,在丰衣足食之后,经济继续增长未必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相反,人们的幸福感会出现停滞或下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中国也不例外。一方面,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动,让人们的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户均可支配收入在元-元/月的“新兴中间层”和1.万元-.万元/月的“中上层”人群比例不断提升。这些人有能力和意愿为心理咨询付费。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心理学科普变得更容易,大量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出现,拉近了患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距离。于是,我们看到了心理咨询行业爆发式的增长。
心理咨询行业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不小心理咨询行业迎来了春天,但这个春天能否持久,还要看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首先,公众对进行心理咨询仍有认知误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仍把心理问题看成性格软弱或意志力不足的表现,认为只有得了“精神病”,才要看心理医生。这种社会认知,对敢于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也有压力,参与调查报告的名付费来访者中,有14.4%的来访者会刻意隐瞒自己曾经或者进行咨询的事实。
其次,很多实体心理咨询机构设在市中心,租金成本很高,如果心理咨询的费用依然不纳入医保,也无法降低成本,心理咨询可能会长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与“城里人”相比,农村人口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更为迫切
不少人觉得,心理问题是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富贵病”,并把它当作“城里人”的专利。实际上,农村人口的心理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据环球网报道,《柳叶刀》杂志一项针对中印两国精神疾病诊疗状况的研究发现(年),中印目前均缺乏专业的精神健康专家,患者就医困难,这种状况在乡村地区尤为突出。在一些地区,出现明显精神失调症状的患者无法得到诊断,更不要说获得相应的心理治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年)则发现,目前中国的发达与落后地区,公众心理健康需求已呈现不同特征。在发达地区,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个人主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需求大幅上升。而在贫困地区,居民无力承担心理健康服务费用,甚至因各种原因无法意识到自身心理健康需求,但其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更加严重,由此衍生的生理疾病、刑事案件等亦更为沉重。
愿意付费进行心理咨询的消费者集中于大城市。数据来源:《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
更严峻的是,目前我国有多万留守儿童,多万流动儿童。有研究显示,早期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成人后罹患多种心理疾病患的几率高于普通人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远比城里人需要澶嶆柟鏈ㄥ凹瀛滃叾涓撴不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舵渶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