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上卷》: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先其本,则本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寿岂不永?故摄生有三:曰养神、曰惜气、曰防疾。忘情去智,恬澹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清净,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神自宁矣,是曰养神。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真之精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参同斯契,虚实相通,名曰大通,则气自定矣,是曰惜气。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动作不可为勉强,则身自安矣,是曰防疾。
翻译:天地将造化人类作为功德,有生命的人最看重的就是身体,身体以平安快乐为本。要想平安快乐,保养是根本,应把保养放在首位,这个根本如果巩固了,疾病又从何而生呢?又怎么会不长寿呢?养生的方法有三点:一是保养精神,二是爱惜元气。三是预防疾病。忘却情感上的纷扰,抛弃心中的思虑,恬静淡泊,虚怀若谷,远离身外之事,保全真气,使内外清净,这样精神就不会在体内耗伤,心境就不会被身外之物惑乱,纯粹专一,心无杂念,神气自然安宁,这就叫作养神。保持元气这个固本之根,固守归于体内的精气,三焦位置既定,思想空阔虚无,谋合全都默契,虚实相互通达,就叫作“大通”,如此则气自平,是为爱惜元气。饮食合乎时宜,温度合乎时令,出入不犯八邪,活动适度不勉强,那么身体自然平和康健,就可以长寿,是为防疾。
际福翁点评:人最重要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有生所甚重者,身也”,人最看重的就是身体。正如林语堂说的“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
人的生命以什么为本?我们平常常说以健康快乐为本,特别是对退休老人来说,以平安快乐为本(老年人一点点不平安,比如摔跤,都承受不起,而年轻人摔跤一般无大碍)。要想平安快乐,以保养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保养好了,“疾病何由而生”,“寿岂不永”?疾病从何而来?又怎么会不长寿呢?!
这里提出了三条养生方法,就是保养精神,爱惜元气,预防疾病。怎样保养精神?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平衡”、“动脑不动心”、“心境平静”、“没心没肺”、“精神安宁”,做到这些的基础是“淡泊名利,心无杂念”,是三观要正。要内心强大,充满阳光。这样才能保养好精神。怎样爱惜元气?元气是生命之根,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生命遭受了巨大打击,“伤了元气”!生命需要固守体内的精气,不做损害体内精气的事情,控制和减少导致元气耗伤的一切行为。不仅要“心理平衡”,不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激的损伤,还要规避“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加上大霖,即久雨,和雾霾,就是八邪)与外伤的伤害(一次交通事故的伤害就会伤元气)也要避免房事过度的耗竭。爱惜元气、保精养气就是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保精护肾和调养脾胃。怎样预防疾病?我们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有三:一是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和疫厉邪气(比如新冠肺炎);二是内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劳逸失度(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和身体过度安逸);三是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如痰饮与瘀血。以上是现代中医教科书《中医基础理论》的表述,当然还有其它表述方式。我们需要按照这个“中医病因学”的内容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
养神、惜气、防疾,做到这三个养生大法,可以获取健康和长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