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亦是围棋的故乡。自汉以降,能诗善棋的文人骚客留下了众多有关围棋的诗词。在众多诗家中,苏东坡虽然仅有14首诗歌涉及围棋,却在中国围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围棋诗具有深厚的人生内涵和精神意蕴,其中有把围棋当作消闲遣兴之物抒发闲逸情怀,也有以棋局喻世局表达世事变幻、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及把自己的人生际遇融注在对围棋的感悟中,观棋悟道以追求灵魂的旷达自适。而苏轼围棋诗创作的形成,既有时代环境影响下围棋快速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文人围棋传统的延续,同时又与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其达观率真的性格相关。
苏轼围棋诗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观棋诗而论,自苏轼之后,观棋诗逐渐发展成为围棋诗歌的一种独特类型,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开始从表现临局观棋的高雅情趣更多地转向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深刻认识。同时,苏轼围棋诗所表现的幽深清远、自然适意的意境,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胜负的精神旷达,对文人围棋观的审美建构产生深远影响。对苏东坡围棋诗的研究,也是对中国文人人生哲学和审美旨趣的探究,无论对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还是围棋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轼图片令人忘忧的围棋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心怀经世治国的宏大抱负,同时,或有意或无奈,又常向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寻求一份闲情逸趣。春风得意时,围棋作为衡量高雅艺术修养的标准之一为士人所追捧;政治失意时,围棋因“戏”的乐趣,成为文人偏爱的消闲之物。“琴令人寂,棋令人闲”,而文人们对“闲”的追求不仅在于时间上的空闲,更在于心境上的闲适。围棋本质上是游戏的艺术,具有非功利性,沉浸棋中,足以远离俗世的烦扰,带给人精神上的纯粹愉悦。命途多舛的苏轼与围棋有不解之缘分,在他创作的围棋诗中,有不少是以棋消闲,以棋忘忧,以棋表达闲情适趣的。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弈棋。相与弈棋,是苏轼与亲友交往必不可少的消闲遣兴活动。
久别重逢,或者朝夕相伴,围棋都自有一番滋味。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手足深情历来为人称道,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关涉子由,其中写和子由相与弈棋的便有“会合亦何事,无言对空枰”。
当时子由从张文定签书南京判官,苏子瞻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会,一起留居徐州。于苏辙来说,苏轼既为兄长也是老师,“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于苏轼而言,“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不仅是弟弟,更是知己,是挚友。与苏轼的潇洒肆意不同,弟弟苏辙内敛沉稳,所以经常劝说苏轼不要太过坦率放纵以免招来祸患。幼年时,苏辙跟随苏轼一起读书,未曾有一日分开。尚未出仕时兄弟二人有感于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长眠”,便相约早退,以享闲居之乐,此诗亦写“秋眠我东阁,夜听风雨声”。入仕之后,宦游四方,聚少离多,此时距离上次相见已有七年时间。六七年不曾相见,好不容易会合在一处,做点儿什么好呢?纹枰对坐,相顾无言,也是满腔欢喜不必言说。短暂相聚,二人一起在黑白世界里畅游,围棋,楸枰,此刻不仅是兄弟相聚用以消闲的器具,亦成为兄弟情深意笃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苏辙图片苏轼虽然在宦海里几经沉浮,九死一生,但是他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乐观幽默的性格特征,以及满腔卓绝的艺术才情,使他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顺境还是逆旅,都能遇到真诚待他的朋友。而亲人和密友更是苏轼遭遇坎坷困厄时的精神支撑,他们给苏轼以心灵上的熨帖和抚慰。张中,便是苏轼远贬琼州遇到的一位好友,此人还因帮助苏轼被免官。苏轼曾作《和陶与殷晋安别》以送之。
和陶与殷晋安别世事如棋
杜甫早在《秋兴》中就以棋局喻世局。苏轼也有“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覆”。落子无悔,一局棋毕,没有翻覆的可能,世局也是如此。烂柯一梦,沧海桑田。围棋的别称“烂柯”源自于“王质观棋烂柯”的传说。俗语“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可以说是这一神话故事最贴切的注脚。从此“烂柯”不仅成为围棋的别称,也成为一个典故,用以比喻时事的巨大变迁。苏轼《和停云四首(其四)》一诗便化用此典故,一面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一面叹息时间流逝,人生如梦。
这首诗写于绍圣四年的诗,当时东坡被贬儋州,子由贬于雷州。诗前有小序言明写作此诗组的原因。因天气恶劣,书信难通,便和陶渊明《停云》诗寄托对弟弟子由的思念,聊以自慰。“对弈未终,摧然斧柯”一局棋尚且没有结束,樵夫手中砍柴的木质斧柄已经断了。这里苏轼化用“王质观棋烂柯”的传说用以感慨时间流逝、世事沧桑。“再游兰亭,默数永和”,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汇集了王羲之、谢安等名流高士,宴饮唱和,十分痛快。想当年,和弟弟子由一同交游宴饮也如兰亭集会般酣畅淋漓,此时多想再和子由一起相聚共饮,可惜人生如梦,世事沧桑,徒留叹息罢了。
再贬儋州,即便潇洒如东坡,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吐槽过这瘴疠蛮荒之地:“此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大率皆无耳”。然而他随遇而安的精神特质很快便将他从穷山恶水中超脱出来,“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用达观的心态关照宇宙天地,人不过是其中最为渺小的沧海一粟罢了,这样想来,便没有什么可以计较的了。于是谪居岭海的日子,苏轼用身心感受自然,在山水间淡泊,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生活乐趣,也真正体会到“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的生活真谛。这一时期,与自己有相同命运的陶渊明的诗,引起了苏轼的强烈共鸣。
陶渊明图片有感于渊明先生的生活态度与高洁品格,苏轼在岭海时期,创作了一百余首和陶诗。他评价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说陶渊明的诗看起来简单质朴,却有铅华落尽之后的自然本真。实际上这也是苏轼后期的艺术风格。回归自然,感受最日常的生活。苏轼去集市买米,乃知“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秔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于是和陶渊明劝农诸篇以告儋人。可以说,谪居儋州的东坡此时真正处江湖之远,但是他的儒者本色并没有变,仁民爱民,同时又包含了佛家的怜悯众生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已然超越儒家积极入世的目的,真正与民同乐,达到超然无我的境界。
围棋中的哲学
在一些人眼中,围棋仅仅是争胜负的竞技游戏,但对于苏轼而言,围棋不仅是消闲解忧之物,黑白天地中也包含着宇宙人生之道。于是,苏轼观棋悟道以寻求灵魂的旷达自适。苏轼爱谈玄论道,又与禅僧交往密切,经常与禅僧们大抖机锋,在《续传灯录》中有《东林照觉常聪禅师发嗣》载一则与苏轼相关的机锋。
虽说苏轼在与禅僧们抖机锋时,常常落于下风,但也在与禅僧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体悟。“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便是棋禅并谈。当然,说到苏轼围棋诗中观棋悟道的名篇,非《观棋》一诗莫属。
寄情棋枰之上,超脱尘俗之外,沉浸在围棋和自然之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也就有了不被胜负羁绊的洒脱,和无处不安适、他乡即故土的旷达。围棋本身是一种争胜负的竞技游戏,看重输赢。但到了苏轼这里,已然超脱胜负,“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不仅是苏轼的围棋观,也是他人生的写照。《观棋》一诗从虚处落墨,在闲中著色,道尽纹枰至味,是苏轼借围棋抒发旷达自适人生哲学的名篇。
苏轼说自己不擅长围棋,忆及曾游览庐山白鹤观,听见和着古松流水间的落子声音,非常欢喜,便学习围棋,棋艺却始终没有精进。现在,小儿子苏过粗通围棋,和儋守张中一起弈棋,他坐在旁边观棋,竟然终日看不够。东坡虽自称“素不解棋”,但是坐而观棋整日不以为厌烦,围棋之趣和东坡之“近道”便可见一斑了。
苏轼与友交谈结语:苏轼自称“素不解棋”,然世人都言东坡最得棋中真味。在历代对围棋的书写中,苏轼围棋诗在数量上虽然不占优势,但他通过围棋诗表达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哲思在围棋文化史上影响十分深远。围棋因为自身承担“戏”、“艺”、“道”的多重身份,使得它成为颇受文人喜爱的审美对象。苏轼笔下的围棋,意蕴丰富,有作为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消闲遣兴,也有借围棋抒发世事变幻、人生如梦的感慨,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苏轼把自己的人生际遇融注在对围棋的感悟中,观棋悟道以追求灵魂的旷达自适。“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既是苏轼的围棋观,也是他人生最好的注解。
当去探究苏轼围棋诗的创作原因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在的文人士大夫团体对围棋的态度和关系都直接影响了苏轼对围棋的接受和表达。北宋的社会环境以及围棋的快速发展,使得苏轼与围棋结缘成为可能。而当围棋发展成为衡量士大夫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时,文人与围棋的关系便密不可分。当然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其达观率真的性格是苏轼围棋诗区别于其他表达的主要原因。在他四十载宦海沉浮的多舛命途里,围棋的趣味和适性忘虑的属性成为他生活里的必不可少,在与友人的交往中,在他贬谪的日子里,围棋成了他的消闲忘忧的器具。经历“乌台诗案”几近丧命后,苏轼开始向禅宗寻求心灵的顿悟,棋禅一味,棋理如禅理,参棋便也是参禅。围棋的棋趣和禅意,使得东坡在人生的失意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以平常心看世事纷纭,输赢都付欣然,棋如此,人生亦然。
参考文献:《三苏文艺思想》《围棋文化史料大全》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