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民)
大荔誉称“三辅重地”,东汉以来的多年间一直是东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兼具多重性、融汇多样性,凝聚并散发着“首创”“包容”“奉献”的精神特质。
(一)
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区为中心,数十万年前古人类依水而居,诞生了一大堆文明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大荔人文化。在大荔,古代文明不是简单的个体存在,而是有传承、不断代的系统完整呈现,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乃至夏商周,分别有甜水沟、沙苑、梁家坡、赵家白村等古文化遗址佐证,就这一点放眼全国都是稀有的。史料记载,炎黄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最早的发明创造,遍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制度各个领域,大荔处在黄渭洛三河交汇的地理聚点,自然累积更多的首创果实。“河出图、洛出书”,伏羲依河图推演先天八卦,大禹凭洛书治水成功,中华文明自此有了源头。黄河西岸一道黄土塬巍巍耸立,先贤谓之朝坂、荆山、华原山、强梁原,临河面山近雷首,“中华”美名、“华夏”一族诞生于斯,中华文明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两件大事黄帝铸鼎、大禹治水更在其间。先秦时代,攻伐天下,大荔戎筑王城、晋国坚守辅氏城、魏国修建西长城,凸显出这方战略地位极其的不一般。薪火相承、文脉赓续,先民将文明首创成果沿黄河向东一路发展,助推年前的周人和年前的秦人先后问鼎中原,中华“大一统”的文化认同就此形成。
水丰地肥、光照充沛,朴实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大荔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这里是历史上最早称作“天府”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富甲一方的天下粮仓。西汉武帝凿龙首渠以灌临晋万亩田,开创井渠先河,龙首引洛古灌区时至今日荣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荔河多水多桥多,夏槐建河水祠以国家之名公祭黄河水神,周文王姬昌渭水之滨造舟为梁迎娶太姒,秦昭襄王首建大庆浮桥连接秦晋,唐姜师度引洛堰黄灌溉通灵陂……天府大荔遍为粳稻之川。地肥水美仓癝实,隋文帝杨坚置永丰仓惠及盛唐,清阎敬铭倡建的丰图义仓更是服役至今,无愧“天下第一仓”美名。大荔人的首创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平凡中见证着伟大。“”唱了千年经久不衰,黄花菜形似金针好看好吃好营养,“神奇忘忧草”既是菜更是药;“枣乡”产红枣更产冬枣,致富金蛋蛋颠覆了季节;同州西瓜美名扬,东起潼关西到宝鸡渭河两岸布满包地种瓜的大荔人;花生本是“长寿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现代农业看大荔、美丽乡村数大荔,样样都是睿智创新的结晶。联想到张奚若老先生给新起名、史丰收大师创造速算法,首创精神早已融入大荔人血脉之中,作为地域文化最具魅力特质载入史册。
(二)
大荔历史文化起在先秦、盛于汉唐、今世兴旺,包容开放、融合发展一直奏响着最强音。从政治角度讲,大荔设郡置县长达三千年,汉左冯翊、三国两晋冯翊郡,及至南北朝时期设立同华二州、清代擢升为府、近代专员公署,大荔一直占据秦东“堂把子”位置,号令十县八县甚是威武。从经济角度讲,万年前的早期智人以渔猎为生,商代有了较大规模的耕作活动,公元前约千年氐羌注入游牧方式,与这片丰美宝地上枝繁叶茂的农耕实践融入融合,大荔便成了农牧渔猎各业俱兴的繁盛区,而且经济互补性愈来愈强。从民族的角度讲,大荔戎首开外来民族先河,回蒙各族继之,多彩文化在同州碰撞出灿烂的文明火花,共存共建共荣,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深度融合为古老大荔迸发新生命力的力量源泉。从文化角度讲,大荔既是黄、渭、洛三河交汇之地,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集河流文化、山塬文化、沙漠文化、川道文化之大成,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品位高、种类多、组合优的特点凸显,渔猎、游牧、农耕三种“文化”“文明”成果辉煌,堪称历史活化石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文物、亘古震惊的建筑,一草一木一石都承载着万千神秘符号,传递着人类智慧和远古信息。
优等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加上朴实大义睿智创新的人民,大荔社会经济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发展壮大,吃的带把肘子、大荔冬枣,品的同州梆子、大荔面花,有血性的民族英才芮良夫、杨坚、马自强,复合型的创新创造精品精英层出不穷。这方人思想解放不保守、善于学习有韧性,改革开放初背上冷馍外出学艺,沾化的冬枣寿光的菜、河北的葡萄新疆的瓜,没有大荔人学不来弄不成的。有胆有识的乡亲们奓气舍得,隆冬天气大棚菜大棚枣一层膜不行盖两层、八米十米高大宽绰,锅炉暖气苫棉被温度胜过初春,科技创新意识和敢字当头精神弥漫在空气中。外地人都夸大荔人“辣子耍滴好!”确也如此,大棚冬枣让师傅返过来学徒弟,葡萄一年两熟品质远超原产地,哈密瓜比新疆还早还甜……大荔富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气质,历史上吴起、韩信、宇文泰、尉迟恭、黄巢、朱温、李自成在此功成名就,近现代张鹏桥、党恕轩、杨党成、马廷海、王双锡、邱满囤、刘合心寄此宏图大展,“大荔人好不排外”的博爱感染了万千人,各地才俊集聚大荔倾心倾情倾智奉献,大荔精英也由此走向四面八方;“不排外”的博爱也招惹了万千人,办个国际马拉松就呼啦啦招引来亚非欧宾客二三十万,厚重而不保守、雄浑而不粗俗、博大而不狭隘的大荔文化本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
美丽大荔地貌呈现多样性,东南两边河、北边缠镰山、西边平展展,如此环境让大荔人充满灵性与秀气,更具有了豁达开阔的胸襟和坦诚奉献的大义。上世纪五十年代三门峡大移民,涉及大荔、朝邑两县成十万人口,大荔人朴实厚道,党朝哪指往哪搬,国家说咋弄就咋弄,党团员和干部、群众积极分子带着头背井离乡,远的到了宁夏贺兰山下,近的遍布渭北各县。移民把家移穷了、人移没了,二十多年后又折腾回来,大荔人不攀比三峡、不起哄蜜桔园小洋楼,“舍小家为大家”乃叫一个朗然。三年困难时期普遍缺粮少食,大荔人高风亮节倾尽所有,一车车粮食从丰图义仓运出,经陇海、跨西韩,隔山渡河运往四面八方,以自身生命挽救了成千上万城市人口,大爱精神绝对富足。在大荔人心里“感恩奉献是为人之本”,为国家社稷、为黎民苍生、为发展进步皆是如此。阎敬铭冒着杀头风险拒付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款项,硬是凭忠诚与担当为摇摇欲坠的清朝续了命。张奚若对国民党当局多次提出严厉批评,公开抨击其“好话说完,坏事做尽”,连蒋介石也对寻求民族大义的张先生无有办法。最是“铁人”王进喜,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大荔乡党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质朴纯真、大公大爱的大荔人具有超人的胆气和出众的见识,他们在与自然搏击、与外敌抗争、与逆境相持的历程中锻造出独特的文化气质。革命战争年代,张汉泉、张明远、王果亭、张重义、朱晦生等仁人志士为了打败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解放全,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生命都在所不辞。社会主义建设中,八鱼皇甫马廷海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率先成立生产合作社,《人民日报》连篇累牍报道其带头搞试验田、连年夺取高产。石槽张家庄郏腊香把茅草窝改造成良田种棉花,亩产皮棉屡创全国纪录,务棉技艺传播到伊朗等国。范家雷北党总支书记张有耀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存款名列全省前茅。安仁新华赵贤若满腔热情服务人民,情系群众始终不渝夕阳更红……支撑先进模范人物奋勇前行的是坚定信念,他们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流下汗水,奉献青春,感念首届“大马”期间,名热血志愿者胸中怀激情、巍巍满担当,服务事无巨细、奉献无怨无悔,在热诚服务的过程中大家普遍“收获”,成长为有责任的人、能立功立德立言的人。今昔,我们享受着国家强盛带来的福利,为建设文明幸福美好新大荔执着奉献正当其时。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县域社会经济飞跃发展的精神支撑与不竭动力。得益于“首创”“包容”“奉献”的优良传统,美丽大荔充满凝聚力和创造力;寄希望“首创”“包容”“奉献”的传承光大,美好大荔定当愈发光彩夺目!
作者简介:王小民,年生,大荔县人,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出版有《同州风情》《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等13部文史著作。
作者/来源:美丽大荔MLDL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