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间
一、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1、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2、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3、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4、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为人民服务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追求
1、“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为人民服务2、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的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
(2)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
2、人生当务实,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
3、人生应乐观,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乐观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
4、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每个人职业不同,能力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为指引。
2、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伟大创造精神
B伟大奋斗精神
C伟大团结精神
D伟大梦想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代转型)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革命道德的灵魂。无数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理想,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难、坚持斗争、无私无畏、不怕牺牲,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极大地激发了革命者为集体而献身的斗志,革命队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努力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个伟大创造,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中国革命道德的传扬,破除了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破除了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旧道德观念,树立了平等意识,保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引导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培育良好家风,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水准和道德风貌,树立社会新风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以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热爱人民、服务人民、英勇顽强、坚忍不拔为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不可或缺的。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践履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环节就是共产党人修身自律,保持节操,具体表现在一中国革命事业为重,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淡泊名利,清正廉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力量。
四、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A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权利和义务不在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在我国,与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以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制度保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B自然公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每个市场主体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积极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更好,使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通过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C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大学生践行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多做贡献。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A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能分割的。我家离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诱是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B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必须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在必要时做出牺牲。集体主义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作出牺牲,并不是任意的,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做出牺牲。
C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主义为培养个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精神提供了道义保障。当代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自觉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极端个体主义。
五、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六、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1、学思并重
2、省查克制
3、慎独自律
4、知行合一
5、积善成德
七、向道德模范学习
1、道德模范主要是指思想和行为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向上权威,人们所崇敬、模仿的先进人物。
2、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个人群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的道德模范,有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
3、尊崇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时代的呼声、是群众的心声。
4、优良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劳动模范,不仅做了普通人愿意做和能够做的事。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主动做了许多人不想做的事。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我国宪法的地位
1、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3、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
4、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五、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法律权力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权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保证的法律手段。
2、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B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C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力行为和义务行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